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重新理解我們的孩子

婚姻與愛情雖然是成年人的事情,可在現代的生活中,孩子耳濡目染,對此也并非一無所知。他們對成年人的婚戀怎么看呢?美國友人集結了一組對5歲至10歲小孩的提問,孩子毫無保留地給出了他們的答案,請看:

合適的結婚年齡是多少歲?

84歲吧。那時候什么也不用做,有好多時間彼此相愛——朱迪(5歲)

等我讀完幼兒園,就得開始考慮為自己找個妻子——湯米(5歲)

愛情是怎樣發生的呢?

我聽人說,這和身上味道有關。大人們都很喜歡用香水——簡(9歲)

我想大概會被一枝箭之類的東西射中吧—應該不疼的——哈倫(9歲)

愛上一個人的感覺如何?

如果會像學拼寫那么麻煩,我可不想試。太花時間了——里奧(7歲)

外表重要嗎?

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我長得應該算不錯了,可是沒聽說過有誰想嫁給我——加里(7歲)

為什么戀人們總是手牽手?

是怕戒指掉下來吧!那東西很貴的——大衛(8歲)

愿意戀愛嗎?

我還是很希望和人談戀愛的—只要別在電視放《貓和老鼠》的時候——安妮塔(6歲)

就算你想躲起來,愛情也一定會找到你的—從5歲起,我就常常想藏起來不讓人看見,可是那些女孩老是能找到我——鮑比(8歲)

怎么讓別人愛上你?

告訴她你有好多糖——阿朗佐(9歲)

怎么判斷在餐廳里吃飯的兩個大人是不是在戀愛?

看看是誰付錢。談戀愛的男人都愿意付錢——約翰(9歲)

戀愛的人總是我盯著你,你盯著我,吃的東西都涼了——布拉德(8歲)

戀愛的人準會叫甜品—他們心里準是很甜——克里斯汀(9歲)

當一個人說“我愛你”的時候,心里想著什么?

她沒準在想:愛是愛,不過最好他能勤點洗澡,至少一天一次——米歇爾(9歲)

應該什么時候親吻自己喜歡的人?

除非我有足夠多的錢,買得起結婚戒指和攝像機,否則我不會去吻一個女孩子。因為女孩子們總是想把結婚那天的情景錄下來——吉姆(10歲)

愛情怎樣才能持久?

多花一點時間,不要老是想著上班——湯姆(7歲)

別忘了她的名字—那樣會把事情弄糟的——羅杰(8歲)

接吻的本事很有用—就算你忘了清理垃圾,她也會原諒你的——蘭迪(8歲)

  閱讀的過程中您笑了嗎?我把這個調查讀給多個朋友聽,沒有一個不笑的。不少人笑過之后有頗多感慨,一個朋友甚至說:關于愛情的真理,掌握在不懂愛情為何物的人手里。我不想做太深入的討論,只想借此讓更多的人對孩子的視角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關注。
接下來,我還要說一個女孩的故事。這個女孩是著名導演姜文的女兒。

姜文的女兒還在讀幼兒園時,一天回家跟媽媽說,媽媽,我愛上了一個男孩子。她問媽媽該怎么辦。媽媽說,你給她寫一封信吧。

小女孩把信寫在漂亮的紙上,裝在漂亮的信封里面,而這封信的遭遇并不是十分美好。她把人生中第一封情書送了出去,而那個驕傲的男孩子拒絕接受。她想把那封表示友好善意愛慕的信轉送給同班的女孩子,同樣也遭到了拒絕。女兒回到媽媽身邊,說,媽媽,這封信他們都不要。你把它送給圣誕老人吧。她的法國媽媽說,她一個人開車的時候,哭了,為自己的女兒。

她那顆女人的心感到悲憫,女兒那么早就有朦朧的愛情要付出,然而她被拒絕了。她的悲憫是一個女人給予另一個女人的。

不僅僅是成年人才懂得悲傷,小女孩兒也會有,為一顆得不到的糖果,為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花裙子,為父母沒有給予格外多的關懷,也會為付不出去的友善,只是她們可能比我們想象中要堅強。

女兒對傷心的媽媽說,不要緊,可以給圣誕老人嘛,他不會拒絕的。而且,我知道,我也許會喜歡一個人,但人家也可以不喜歡我呀。不要緊的,我還可以忘記。媽媽,我們一起把這件事情忘記吧。

現在,姜文的女兒已經10歲了。前不久,姜文在接受《格調》雜志的專訪時,再次談到他和女兒的事情,并找出手機里兒子和女兒的照片給大家看,臉上都是笑容。

當記者問他在兒子出生時是什么感受時,姜文表示:“我沒法給你回憶這樣一個細節。我不愿破壞我內心的感覺,我能知道那個東西是什么樣子,而且很深地刻在我的心里邊。”隨后姜文說,自己拒絕回答孩子出生瞬間感受的這個做法,是跟女兒學的。他在向女兒學習如何自然地相處。

姜文說:“我問她話的時候,她經常會告訴我:‘我不想說,你別再問我。你再問我的時候,我就覺得沒意思了。’我說好,我不問你了。我女兒就是不愛說話,我特別想知道她在想什么,她在感覺什么,她卻很少告訴我。但是我特別好奇,我就開始觀察。過一會兒,她會給我另外一個動作,我就理解了。”

“我以前總覺得自己居高臨下:這下我可當爹了,我要這樣,我要那樣。結果她說真的很煩我對她那么多的動作、態度、語言,她不舒服。我發現讓她舒服還是很重要的。所以,現在即使我跟她兩人在一起安靜地呆著,也是交流。而且,我突然發現女兒其實話很多,她愿意跟同齡的小孩叨叨,沒完沒了。”

我們把孩子看作什么,決定了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如何和孩子互動。事實上,我們和孩子間的很多誤解、沖突和對立,都是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把孩子看錯了,是因為存在于我們頭腦中的傳統的兒童觀,并不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