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聽力發展全解析:0-15個月檢測方法與常見風險因素

台灣多數醫療院所在寶寶出生三天內會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檢,若發現異常會建議在42天與3個月大時複檢。醫師強調早期發現對寶寶語言發展至關重要,家長掌握這些居家檢測技巧更能及時掌握寶寶的聽覺發展狀況。

居家聽力檢測四階段法

寶寶總是在電話聲、狗狗吠叫時照睡不誤?其實這是正常現象喔!建議等寶寶清醒時再進行檢測:

  • 0-3個月寶寶:在寶寶後方輕拍手觀察反應,若出現驚嚇反射代表聽力正常。若無反應可間隔五分鐘再試2-3次。
  • 4-6個月寶寶:輕喚寶寶名字,觀察是否會轉動頭部或眼睛尋找聲源,此時寶寶已能辨認主要照顧者的聲音。
  • 6-10個月寶寶:應該對環境聲響產生明確反應,像是吸塵器運轉聲、門鈴聲或家人對話聲都會引起注意。
  • 10-15個月寶寶:能正確指出繪本中的常見物品,對簡單指令如"球球在哪裡?"會用動作回應。
新生兒聽力檢測

若發現寶寶對上述測試反應較弱,建議安排耳鼻喉科專科診療。多數情況可能只是因為感冒導致暫時性聽損,或寶寶正專注於當前活動而未反應。

六大聽力風險因子要注意

嬰兒聽力發展

家長需特別留意這些可能影響聽力的因素:

  • 噪音暴露:長時間處於85分貝以上環境(如機場附近、演唱會現場)
  • 家族病史:直系親屬有聽覺障礙相關病例
  • 生產併發症:分娩過程缺氧可能影響聽覺神經
  • 先天性感染:孕期感染德國麻疹等病原體
  • 反覆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未妥善治療可能造成永久性損傷
  • 特殊先天疾病:合併其他先天性症候群
親子共讀情境

醫師提醒,發現聽力異常建議在6個月大前開始介入治療,搭配語言治療與助聽輔具,多數寶寶都能順利發展語言能力。平時可藉由親子共讀、音樂遊戲等互動方式,自然觀察寶寶的聽覺反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