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多數時間給予足夠關愛的話,偶爾讓寶寶感受輕微的傷心或生氣情緒是親子教育的重要課題。專家提醒,幫助孩子認識各種情緒並學習表達,比立即消除負面感受更能健全心理發展。
當寶寶逐漸長大,可以引導他們辨識情緒,學習用語言表達。在還不會說話時,就能透過表情圖片遊戲,問孩子「這張圖臉上的感覺和你現在一樣嗎?」寶寶會快速吸收「開心」、「生氣」這些情緒詞彙。當他們能用語言描述感受時,就獲得管理情緒的關鍵能力。
不過育兒專家特別提醒,對寶貝的負面情緒反應不宜過度激烈。有時環境因素可能讓孩子顯得特別敏感、黏人或緊張,但這些都是成長過程的正常表現。
這個發展階段特別需要家長耐心觀察。舉例來說,當寶貝在慶生會角落嘟嘴不參與,與其強迫他融入,不如先允許適度的情緒沉澱。有些父母會過度擔心孩子被拒絕或失望哭泣的時刻,像是玩伴不分享玩具,或是抽不到想要的禮物。
孩子需要理解「偶爾不開心很正常」這個重要人生課題。若家長總是急著消除每絲負面情緒,反而會讓孩子形成「傷心是不被允許的」錯誤認知。健康的心理發展,在於陪伴孩子完整經歷各種情緒光譜,包含學會接受生活裡的小小失落。
寶寶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