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鬧7大原因解析|新手父母必學安撫技巧與應對攻略

新生兒每日哭泣1-3小時是正常現象,這是寶寶表達需求的重要方式。

透過哭聲傳遞訊息,隨著成長會逐漸發展其他溝通方式。本文整理七大常見哭鬧原因與安撫技巧,幫助台灣新手父母更快理解寶寶需求。

寶寶哭鬧的7個常見原因

1. 肚子餓了

嬰兒餵食示範

飢餓是新生兒哭鬧最常見因素,尤其月子期間更需頻繁哺乳。

母乳哺餵媽媽通常在產後第3天開始奶量增加,寶寶胃容量小建議按需餵食。即便持續哭泣仍要耐心餵養,若停止哭泣後又復哭可能是其他需求。

2. 尿布需要更換

尿布更換教學

尿布濕悶或衣物讓寶寶不適時會立即反映,有些寶寶則對髒尿布較無感。

建議檢查尿布鬆緊度與衣物標籤是否造成摩擦,台灣潮濕天氣更要留意尿布疹發生。

3. 體溫不適

新生兒對溫度敏感,洗澡後尤其需要適當包覆。

原則上比大人多穿一件即可,室溫維持18°C最理想。判斷冷暖應摸腹部而非手腳,睡眠時根據寶寶體溫增減被毯。

4. 渴望擁抱

背巾使用示範

有些高需求寶寶需要大量肢體接觸獲得安全感。

前三個月不必擔心寵壞寶寶,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揹巾既能安撫又能空出雙手處理事務。

5. 環境刺激過度

過多訪客或吵雜環境易使新生兒焦慮。

台灣家庭常有的滿月宴等聚會後,寶寶可能因刺激過量而異常哭鬧,此時應帶到安靜空間漸進安撫。

6. 身體不適

排除基本需求後仍持續哭泣,需檢查:

․ 是否有頭髮纏住指頭 ․ 衣物標籤刺癢 ․ 體溫異常(建議使用耳溫槍測量)

若哭聲尖銳或突然異常安靜都應就醫檢查。

7. 腸絞痛問題

每周超過3天、每天持續3小時以上啼哭可能是腸絞痛。

好發於傍晚至凌晨,雖無特效解法但多數在3-4個月大時自然緩解。可嘗試飛機抱、腹部按摩等緩解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