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出現動手打人、抓頭髮等行為時,爸媽先別急著責罵! 其實這些暴力行為背後隱藏著5大關鍵原因,瞭解背後動機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寶寶建立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本文由育兒專家解析常見成因,並提供實用的教養解方。
寶寶暴力行為的5大常見原因
- 想吸引注意 有些寶寶表現慾旺盛,當覺得被忽略時,會做出「打其他小朋友」、「扯媽媽頭髮」或「故意欺負寵物」等引人注目的行為。
- 模仿大人舉動 1~3歲正是寶寶的黃金模仿期!若經常接觸暴力影片,或目睹家人爭吵、摔東西等行為,寶寶會逐漸形成暴力傾向的心理模式。
- 家庭衝突影響 孩子在6歲前最常模仿親密照顧者。若父母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或家庭爭吵頻繁,寶寶自然學到「拳頭比溝通有用」的錯誤觀念。
- 語言能力不足 當被其他孩子言語攻擊時,表達能力較弱的寶寶可能因無法用言語辯解,轉而用肢體動作來自我保護。
- 需求未被滿足 被過度溺愛的寶寶若突然被拒絕要求,容易用暴力動作發洩不滿情緒,這是嬌慣型教養常見的後遺症。
改善暴力行為的5大教養對策
重視心理需求
對於想吸引注意的寶寶,爸媽可以這樣做:
- 每天安排專屬親子時間,認真傾聽寶寶想法
- 避免邊滑手機邊敷衍回應
- 用具體稱讚取代空洞誇獎,例如:「你好棒」改成「你願意分享玩具好貼心」
營造健康環境
重要守則請記牢:
- 嚴格過濾觀看內容,選擇優質幼教節目
- 陪同觀看時講解劇情:「佩佩豬會用說的解決問題,這樣才是好方法」
加強語言訓練
提升表達力3步驟:
- 放慢語速與寶寶對話,增加詞彙量
- 玩角色扮演遊戲練習情境對話
- 當寶寶用語言表達時,立即給予正面回應
建立教養原則
避免溺愛這樣做:
- 區分「可以商量」與「絕對禁止」的事項
- 用轉移注意力處理無理要求
- 溫和堅定地說:「我知道你不開心,但打人是不對的」
創造和諧家庭
身教重於言教:
- 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示範理性溝通
- 夫妻有衝突時,事後可向寶寶解釋:「爸媽剛剛在討論事情,現在已經和好了」
- 教導用「請、謝謝、對不起」解決人際摩擦
溫馨小提醒:寶寶的暴力行為多是階段性表現,家長保持耐心最重要!若情況持續未改善,建議尋求兒童心理專業協助。
寶寶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