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夫妻在備孕時常忽略慢性病的潛在影響,包括甲狀腺問題、自體免疫疾病都可能直接干擾受孕能力,甚至藥物治療也可能對胎兒發育造成風險。這篇帶你了解各類慢性疾病如何影響生育,以及醫療處置的注意事項。
慢性疾病不只對健康造成負擔,有些病症更會影響生育功能,可能讓順利懷孕或維持孕期健康變得更加困難。
體重異常的慢性病需特別留意
甲狀腺功能失調(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橋本氏甲狀腺炎)可能導致排卵異常中止。
患有慢性肝腎疾病的女性也要注意,因為這些疾病可能影響腦下垂體功能——這個負責調控月經週期的重要器官一旦失常,荷爾蒙分泌就會紊亂。
曾接受腎臟移植手術的女性,醫師通常建議術後至少等待18至24個月,待血蛋白指數穩定後再嘗試懷孕。而患有休斯氏症候群(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準媽媽,雖然可能因凝血問題提高流產風險,但透過低劑量阿斯匹靈和肝素治療,能有效降低風險。
慢性病用藥的潛在影響
若夫妻任何一方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包含精神科用藥),備孕前務必諮詢醫師:
- 某些抗組織胺藥物可能降低精子數量
- 傳統風濕治療藥物可能影響女性受孕機率
- 類固醇藥物雖然普遍安全,但高血壓患者可能需要調整ACE抑制劑等常規用藥
- 部分癲癇藥物可能增加胎兒畸形風險,建議預先評估替代方案
癌症治療後的生育規劃
確診癌症的患者,建議在治療前諮詢生殖醫學專家,根據年齡與治療方式評估生育力保存方案:
- 40歲以上女性治療後恢復生育能力較困難,可選擇對生殖系統影響較小的化療藥物
- 化療期間使用荷爾蒙暫停排卵,有助保留未來懷孕機會
- 治療前可考慮冷凍胚胎或未受精卵子
特殊疾病的孕期照護
B型肝炎、愛滋病、鐮刀型貧血等疾病雖不會直接妨礙懷孕,但需要醫師加強孕期監測,透過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仍能守護母嬰健康。備孕夫妻若本身有慢性病史,建議提前與醫師討論完整評估計畫,為迎接新生命做好萬全準備。
寶寶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