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教育 第14頁
分享媽媽們對寶寶的行為習慣,性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問題.
1小孩子的脾氣總是來得快,如果孩子經常發脾氣的話,對他以后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就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我們常說“孩子三歲看老”,說的就是孩子在三歲之前不好好教育,長大了就教育不好了。雖然這句話看起來不是很準確,但從小教育孩子一些禮儀和規矩對孩子總是好的,不要讓孩子有這樣的行為讓別人覺得沒有教養。
1每位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寶寶培養的聰明健康,最好有任何壞習慣都能夠及時的更正。但有時候寶寶的一些“壞習慣”卻正是他們智力發育的表現,當你遇到以下這幾種情況的話,千萬別著急生氣,這說明寶寶正在越來越聰明呢!
1事實上,大部分的孩子到了6、7歲時都會有這樣的表現,就算你一直叮囑孩子也沒有什么用。心理學家解釋說,孩子在6、7歲的時候,要關注很多的事情,好奇心非常強,所以往往會導致自己的注意力分散了。因此,爸爸媽媽遇到孩子丟三落四很嚴重的時候,不妨采用一些小小的策略。
1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在討論危險情況的時候就會嚇孩子,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懂得有些東西是對他們有害的。如果爸爸媽媽能夠教給他們更安全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孩子們也就會變得更加自信和安全。那么,正確的做法有哪些呢?
1雖然說現在有一套衡量孩子生長情況的標準,但是每個孩子有著各自的生長速度,他們不會跟標準上成長的一模一樣。所以,各位爸爸媽媽也不要太著急。
1寶寶的智力不僅會受遺傳因素的影響,還會受到后天家長行為的影響,特別是家長的一些錯誤行為甚至會嚴重影響到寶寶的智力發育。尤其是以下幾種行為,爸爸媽媽一定要多多注意!
1調皮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錯誤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就算是大人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更別說孩子了。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需要分場合和時間的,不然只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
1當爸爸媽媽看到孩子拆玩具時,最好是和孩子一起拆玩具,拆完后,告訴孩子機器中有哪些零件,怎么樣搭配在一起玩具才會動,然后,手把手教導孩子把拆開的玩具恢復原樣。這如此一來可以讓孩子在“破壞”——探究——復原的過程中,覺得自己獲得了知識。
1發脾氣是很多人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對于家長來說都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更不要說孩子了。而很多家長看見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會進行嚴厲的批評甚至是動手。其實這種做法是特別不正確的,要弄清楚孩子生氣的原因,而聰明家長都是這樣處理的!
1 很多的家長在面對孩子哭鬧時,會覺得煩躁,只想要讓孩子快點停下。但一味地“別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并不能起到止哭的作用。那么,究竟該怎么做呢?
1 這世上,還有誰會比孩子更容易原諒我們呢?
海靈格說:“你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是多么忠誠于自己的家庭,又是多么無條件的愛著自己的父母。”
一句“對不起”足以讓他忘記所有的委屈,原諒父母所有的疏忽,重新快樂起來。
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教育是直面一切生命的教育。通過生命教育,讓兒童認識自己、了解他人,懂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學會積極生存、健康生活和獨立發展。
孩子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給家長提供了很多資訊。孩子有以下表現,父母需要反思。
1“他還只是個孩子,能知道什么?”對于還未上小學的孩子,很多家長覺得他們太小,還不能明事理、辨是非,順著、哄著就行了;也有家長認為,沒有懲罰,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無論孩子多大,犯錯是大是小,都要讓他承擔后果,適度“懲罰”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