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突然頻繁尿褲子、憋便便,甚至開始研究自己的排泄物時,可能是進入了成長的重要階段——肛欲期!這個時期大約會持續兩個月左右,父母的處理方式將深刻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與如廁訓練進程,本篇整理實用應對指南,幫助爸比媽咪陪伴寶貝順利成長。
孩子在學會自己脫褲子大小便後,反覆出現憋便或尿褲子的狀況,這就是進入肛欲期的明顯訊號。這個階段中,肛門與尿道括約肌的收縮放鬆會帶給孩子特殊的感官體驗,有的從憋尿獲得快感,有的則是透過憋便,不過並非每個孩子都會有明顯表現。
肛欲期通常會在兩個月內自然結束,但若父母在此期間過度嚴格訓練如廁,反而會延長這個階段。台北陽光幼兒園的實例顯示,當老師發現點點持續半年尿褲子時,透過「戶外洗手間遊戲」引導,讓孩子擔任廁所管理員收取門票(用拍手代替付費),三天後孩子就主動上廁所了。這位幼教老師堅持的原則是「不帶情緒處理事故」,換褲子時不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
有位爸比分享經驗:當三歲兒子在幼兒園便便在褲子上,他發現後大笑「哇!我摸到黃金耶!」這樣輕鬆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完全放鬆,半個月後再度發生時也用同樣態度面對。後續追蹤發現,這種不責備的態度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反之,若家長因此焦慮責罵,反而可能像另個案例讓孩子持續憋便長達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會突然尿尿次數變頻繁,在排除泌尿道感染後(尿檢正常且無疼痛感),也可能是肛欲期的表現——他們正在反覆練習控制尿道括約肌。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對排泄物產生興趣,例如把便便形狀想像成蝸牛、月亮,甚至分配「這是爸比、媽咪、寶寶」。
專家建議父母掌握三重點:
- 冷靜更換:溫和告知「沒關係,媽咪幫你換乾淨褲子」
- 不貼標籤:避免在親友面前討論孩子的如廁失誤
- 順應探索:當孩子研究排泄物時,引導洗淨雙手即可,不說「好髒好羞」
有位媽咪發現兩歲半女兒午睡時頻繁跑廁所(1小時近10次),檢查後排除感染,原來正是肛欲期的表現。另個男孩憋便後創作「大便家族」的故事也提醒我們:這些看似倒退的行為,都是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探索,耐心陪伴才是最好的教養方式。
寶寶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