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出現多起基孔肯雅熱案例,這種經蚊媒傳播的疾病會引發發燒與劇烈關節疼痛 雖然台灣非疫區,但家長帶幼兒出遊東南亞時仍需特別防範小黑蚊叮咬,保護全家健康。
基孔肯雅熱(俗稱屈公病)早在1952年首現於非洲,全球已擴散至110多國。2005年病毒變異後傳播力增強,2016-2019年間香港每年都有輸入案例,今年東南亞更累積超過22萬宗確診。
典型症狀與高危險群
⚠️ 主要臨床表現:
- 突發高燒(39-40℃)
- 嚴重關節痛(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 肌肉疼痛、紅疹、頭痛噁心
特別注意!⛑️ 高風險族群:
- 1歲以下嬰幼兒
- 65歲以上長者
- 懷孕媽咪
- 慢性病患者
關鍵防護3大重點
1. 疾病特性
- 潛伏期:2-12天(多數3-8天發作)
- 產生抗體後可終身免疫
- 傳播媒介:白線斑蚊/埃及斑蚊
2. 就醫處理原則
- 無特效藥,僅能症狀治療
- 絕對禁止:幼兒服用含阿司匹林退燒藥(恐引發雷氏症候群)
- 出現紅疹合併發燒應立即就診
3. 居家防蚊實戰守則
外出防護
- 🕔 避開蚊蟲活躍時段:日出後/日落前2小時
- 👕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
- 🧴 選用含DEET防蚊液(注意濃度限制): ∘ 孕婦≤30% ∘ 6M以上幼兒≤10% ∘ 高風險地區2M+幼兒可用30%
- ☀️ 先防曬再防蚊,定時補噴
環境管理
- 🍶 每週清洗花瓶/水耕植物
- ❄️ 定期檢查冷氣排水盤
- 🗑️ 密封垃圾容器(瓶蓋殘水就能孳生蚊蟲)
- 🧼 每週以鹼性清潔劑刷洗排水溝
提醒爸媽們帶寶寶赴東南亞旅遊前,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返台後若出現疑似症狀 應主動告知旅遊史,才能幫助醫師準確判斷喔!
寶寶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