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心理 第3頁

學齡前教育

兒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斷

心理疾病又稱心理障礙、心理異常。它與心理健康正相反,是指兒童大腦功能發生故障,心理不能反映現實,在言語、行為和情感上出現多種歪曲現實、無中生有的反常表現。 我國3-15歲的孩子中,有5%-15%存在著心理疾病,某些大城市12-15歲的初中生心理異常者超過20%。兒童心理疾病分為兩類,一類為非精神病性心理異常,又稱心理偏異;另一類為精神病性心理異常,又叫...
學齡前教育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健康”新概念:一個人只有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兒童時期是培養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時期,心理衛生已越來越受到人們高度重視。兒童心理健康是指兒童整個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協調、適度發展、相對穩定,并與客觀環境相適應的狀態。
學齡前教育

保護孩子的天性

在飯廳里,一個大人抱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嬰兒看到了一幅畫了許多水果的畫。他一邊看著畫,還一邊做出假裝吃東西的樣子。當時這個嬰兒本來還在吃奶,由于他曾經看過大人吃水果的樣子便模仿起來。抱嬰兒的大人看見孩子模仿的那么開心又很有興趣的樣子,就抱著他站在畫前,一直到嬰兒興趣索然才離開。
學齡前教育

逆反心理是不良家教的產物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當,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比如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隨意地對孩子進行諷刺、挖苦、辱罵甚至毆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從而使孩子對父母產生對抗情緒;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當孩子不能滿足自己的愿望時,就大發雷霆甚至打罵孩子;還有一些父母由于缺乏心理學知識,不按照孩子心理發展規律施教,遇事婆婆媽媽嘮嘮叨叨,說話過頭,...
學齡前教育

幼兒期依戀的發展

一、 幼兒期依戀的表現 一歲到兩歲的時候,寶寶處于依戀關系明確期。在此階段,寶寶對特殊人的偏愛變得更強烈。由于寶寶運動能力的發展,他們可以去主動接近親近的人和主動探索環境,同時他們把母親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從此點出發,去探索周圍世界。當有安全需要時,又返回看護人身邊,然后再進一步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寶寶可能會出現“分離焦慮” ,—離開照看者時感...
學齡前教育

孩子淘氣為哪般

孩子“淘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好奇心引出的“淘氣”。幼兒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幼兒性格的典型特征表現為活潑好動、好奇。幼兒期孩子知識貧乏,許多事物對他們來說,是充滿神奇和奧秘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渴望了解更多的事物,也希望自己能摸摸試試,往往成人越不讓看,越不讓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看要做,成人則視為“淘氣”。
學齡前教育

如何對待貪心的孩子

“物欲”較重的孩子,大家給他起個綽號叫“貪心”。表面看來,寧寧的確是對“物”貪戀。但是,寧寧果真是個被“物”所惑的孩子嗎? 他盡管霸占玩具,貪得無厭,可是他既不愛護這些玩具,也不拿它玩,更看不出他占有了這些玩具有什么快樂的樣子。他對這些玩具也沒有流露出心愛、珍惜和體貼之情。
學齡前教育

孩子好強任性怎么辦

孩子從小到大,在個性心理發展上要經歷幾個階段,就幼兒時期來說,會出現“不聽話”、“堅持自己主張”等現象。實際上,孩子在這個時期表現為“好強、任性”是正常的。作為家長要了解孩子這個時期的特征,因勢利導給予正確的教育。可采取以下幾個措施:
學齡前教育

心理不健康兒童的5大表現

3-6歲的學前兒童正處在心理成長髮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塑性大,現代心理學表明:心理健康是一個人智力和人格發展、潛能開發、道德品德形成、積極適應社會的前提,是一個人整體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下面來介紹一些兒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學齡前教育

心理懲罰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對孩子說過“狠話”,專家認為這比體罰的后果還要嚴重。“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 恐嚇、冷落孩子。每當孩子調皮或犯錯誤時,家長都會不自覺地用諸如“不要你了”等話恐嚇孩子,讓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學齡前教育

孩子自卑怎么辦

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做父母的應該怎么辦呢? 第一, 父母要引導和教育孩子對自己進行積極、正確、客觀的評價,并且認識到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會有短處或不足。要相信并發揚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學齡前教育

如何對待反復干壞事的孩子

孩子心里也很明白,“如果這樣做了,一定又要挨母親的罵。”但是,不由自主地又干出壞事來了。 不管怎么挨罵,不僅改不了,反而越來越嚴重,母親已經失去了信心,有點破罐子破摔了。 別人感到不可思議,為什么老是干出挨罵的事呢?挨了罵自己心里也不痛快呀!但在這個孩子的心里,想到的只有挨罵的事情,雖然不是故意這樣做,卻好象專門為了找挨罵才這樣去做似的。
學齡前教育

父母應重視幼兒的心理偏離

所謂幼兒心理偏離,是指幼兒在心理和行為中表現出的偏離正常的傾向。如愛發脾氣、行為古怪、注意力障礙、強迫傾向等。幼兒的心理偏離雖然在程度上不如成人的心理疾病那樣表現明顯和穩定,但如果不及時采取矯治措施,則會越來越嚴重,最終會導致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