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心理 第5頁

學齡前教育

寶寶遇到困難發脾氣怎么辦

成功和失敗是做任何一件事(小至搭個高樓,大至發射火箭)的兩種絕然相反的結果,對于成人來說,他雖然不喜歡失敗,但他也懂得失敗是成功之母,所以雖然有時是失敗了,他還能有毅力繼續做這件事,以得到成功。但是,對兒童,特別是很小的嬰幼兒,當他做一件事、做一個游戲,做得不大好,他就會不高興退縮、甚至發脾氣。
學齡前教育

不可忽視兒童的心理健康

兒童的健康應該包括兩個方面: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現在不少獨生子女存在心理障礙,這就是家長忽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后果。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心理健康與否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智力和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是孩子成材的基礎,缺一不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無不具有健康的心理。為此,家長千萬不可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學齡前教育

怎樣對待情緒不穩定的孩子

孩子情緒不穩究其原因大致有兩種:一是由于孩子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如正在哭的孩子常常會因為一個有趣的事所吸引,眼淚還掛在臉上就破涕為笑;或者剛剛還很高興的孩子會因為一點委屈而突然大哭。孩子年齡越小情緒不穩表現得越突出。二是由于成人管教方法或態度上的問題。如嬌慣孩子,養成任性的壞習慣;成人喜怒無常,在孩子面前不控制自己,影響孩子等。怎樣對待情緒不穩的孩子呢?
學齡前教育

孩子患心理疾病的預兆

近年來,家長、教師及一些專家和心理醫生都發現,越來越多的小學生經常出現頭疼、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的情況。以前醫學界認為,神經官能癥在青春期或中青年人群中常見,現在在少年兒童中也不難見到。門診和心理咨詢中的統計顯示,除了兒童孤獨癥、兒童多動綜合癥以外,像有夜驚癥、強迫癥、恐怖癥等心理疾病的兒童已達到病人總數的10%左右。
學齡前教育

如何對待任性的孩子

“應該我先打秋千。” “不,我要先打。” “是我先來的呀。” “不是,我才是先來的呢。” 兩個人站在秋千的兩旁,爭吵個沒完沒了。兩個人都堅決不讓,兩個人都打不上秋千。 這時,大人會馬上開始勸架,并建議劃拳決定。最后常以“不許任性”這句責備話而告終。父母對兒童這種以自己為中心的任性感到為難,苦惱不已。
學齡前教育

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要點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們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學齡前教育

幼兒逆反心理探源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是脾氣越來越犟,總是不聽話,跟你對著干,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其實就是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所謂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條件下,人產生的與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動。
學齡前教育

嬰兒期兒童心理特點

嬰兒期是指兒童從出生到1歲的時期。胎兒剛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層下中樞來實現非條件反射來保證他的內部器官和外部條件的最初適應,此時重要的非條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及定向反射。嬰兒期由于神經髓鞘的形成不全,神經興奮不能沿一定的通路迅速傳導,故興奮特別容易擴散,這也是小兒易激動的生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