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相處時,與其不斷說「不可以吃糖」、「不可以這樣做」,不如試著告訴孩子「妳可以用這個糖果玩什麼遊戲呢?」。育兒專家發現,運用「允許式引導」能有效轉移孩子注意力,更能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創造力!
記得那天2歲半的姪子來家裡玩,看到桌上糖果就雙眼發亮想抓來吃。哥哥嫂嫂連忙阻止:「吃多會蛀牙哦!」結果小傢伙使出渾身解數——賴在地上哭鬧、伸手搶糖盒,最後氣嘟嘟地連吃3顆還想拿第4顆。
我蹲下來輕握住他的小手:「你很喜歡這個糖果對不對?」姪子防備地點頭時,我突然靈機一動:「那我們來想想,除了吃它,還能怎麼玩呢?」
小傢伙先是愣住,突然把糖果往地上一扔!我立刻拍手:「好棒!這是『丟丟樂』玩法耶!還有嗎?」他眼睛瞬間發亮,開始用腳輕踩糖果,再開心地追著滾動的糖果跑。我們最後發展出12種玩法,從「頭頂平衡賽」到「糖果投籃」,整下午笑聲不斷!
關鍵在於——當孩子出現不被接受的行為時,與其單純禁止,不如引導他們找到「被允許」的替代方案。就像看電視劇時,演員能演出打鬥情節(但知道現實不能真正動手),孩子也需要明確知道「在什麼情境下可以做」的界線。
台灣許多家長常陷入「管教學」迷思,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往往只得到「不准哭」、「不准鬧」的指令。其實聰明的「允許式教育」能這樣做:
- 替代方案引導:把「不准吃糖」轉成「我們來用糖果玩貼紙遊戲」
- 創造力激發:像姪子踩糖果時,順勢教「輕踩VS重踩」的力道控制
- 具體正向鼓勵:明確說「妳用拍手代替哭鬧表達需求,做得真好!」
當生活中充滿「可以這樣做」的選擇,孩子反而更容易建立安全感和規則意識。下回當寶貝又開始調皮時,試著深呼吸問:「除了現在這樣做,妳覺得還有哪些更好玩的方法呢?」
寶寶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