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寶寶咬人背後原因&語言發展指標!台灣家長必看育兒指南

2歲寶寶咬人竟隱藏心理需求!專業育兒師解析幼兒行為背後動機,附語言發展關鍵指標讓家長秒懂孩子成長進度

當孩子生氣或感到受威脅時,可能會直接咬人表達情緒,這是因為他們還未學會用言語表達感受。用「動口」取代「動手」對寶寶來說是最快速的反應方式,所以經常會出現「啊嗚」一口就咬下去的狀況!

當然家長不能因為理解就放任行為,要用堅定平和的語氣告訴寶寶:「不可以咬人,會讓別人受傷哦!」接著帶他去安慰被咬的小朋友。如果過度責罵咬人的孩子,反而可能促使他重複行為來獲取關注。

安撫完受傷的孩子後,再來與寶寶進行溝通:「你生氣是因為玩具被拿走了對嗎?但是生氣也不能咬人哦,下次可以說『我還想玩』或是來找媽媽幫忙。」

特別要注意的是,幼兒很會模仿同儕行為。當他們發現咬人會引起大人強烈反應,就可能養成習慣。這時候更需要家長保持堅定而冷靜的處理態度。

發展進度怎麼看? 雖然2歲後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差異會變大,但多數寶寶在這個階段仍有些共同特徵可觀察: • 聽到物品名稱能正確指出 • 認識家人稱謂和身體部位名稱 • 會說短語和3-4個字組成的句子 • 能理解簡單指令 • 模仿大人說過的話 • 找出藏在2-3層毯子下的物品 • 依形狀或顏色分類物品 • 會玩假扮遊戲

如果發現孩子發展明顯慢於同齡幼兒,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家長日常的細心觀察紀錄最重要,因為沒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的狀況。

左撇子還是右撇子? 1歲前寶寶通常雙手並用,但1-2歲階段會逐漸顯現慣用手傾向。到2-3歲時偏好會更明顯,家長可以觀察: • 遞玩具時慣用哪隻手接 • 用餐時拿湯匙的手 慣用手通常更靈活有力,約有10%孩子天生左撇子,若父母都是左撇子,孩子有50%機率也是。有些孩子則會在學齡前保持雙手並用狀態,例如用右手寫字卻用左手丟球。

切記不要強迫改變孩子的慣用手,這樣不僅造成挫折感,也會消耗他們用來學習其他技能的能量。

語言發展關鍵期 2-3歲幼兒詞彙量通常會擴展到300個單字,聽懂約900個詞語。不過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說出完整句子,有些仍以單詞加手勢表達,有些「寶寶語」可能只有家人聽得懂,這些都屬正常發展範圍。

常見的發音錯誤像是把「奶奶」說成「雅雅」、「自己」說成「底己」都不必過度擔心,通常會自然修正。但出現以下狀況時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 幾乎不開口說話 • 不模仿他人說話 • 3歲仍無法說出3-4個字的句子 • 從不提問或說話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