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睪症是男寶寶常見的先天狀況,約1/30足月兒會出現。本文完整解析症狀表現、可能成因,以及最新治療選擇與黃金治療期,幫助爸媽掌握關鍵醫療知識。
寶寶隱睪的常見症狀
隱睪(醫學稱「睪丸未降」)是指男嬰出生後,單側或雙側睪丸未沿腹股溝管下降到陰囊內。早產兒發生機率特別高,足月寶寶也有約3%發生率。
主要特徵是陰囊外觀較小或兩側不對稱。醫護人員在新生兒檢查時會重點觸診確認睪丸位置,若出生3個月後仍未下降至陰囊位置,建議至小兒泌尿科追蹤評估。
隱睪發生的可能原因
目前醫學界尚未完全明確成因,主要可能包含:
- 媽咪懷孕期間荷爾蒙分泌異常
- 胎兒對母體荷爾蒙反應不足
- 睪丸下降通道出現纖維組織阻塞
- 引導睪丸下降的肌群功能失常
醫療處置方式與時機
約三分之二案例在1歲前會自然下降,若滿週歲仍未改善,需在2歲黃金期前接受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
- 適用於解剖結構異常者(如纖維組織索帶阻擋)
- 若合併腹股溝疝氣需同步處理
- 術後需住院觀察2-3天
荷爾蒙療法
- 每週施打2次hCG(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 刺激睪丸成熟並誘發下降
- 約20%案例有效,尤其輕微未降者
未及時治療的潛在風險
睪丸長期未在陰囊內可能導致:
- 生殖細胞發育異常
- 未來不孕風險增加
- 成年後睪丸癌發生率提高
- 罕見情況可能發生睪丸扭轉缺血
醫師提醒:出生後定期回診追蹤至關重要,多數案例經適當治療後預後良好,爸媽無需過度焦慮,但務必把握2歲前的黃金治療期。
寶寶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