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心理 第6頁

學齡前教育

陪孩子克服怕黑、怕鬼心理

  要協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應先了解孩子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如害怕黑暗,應陪伴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增加面對黑暗的勇氣;如果恐懼暗影造成的幻象,應先讓他看清楚陰影的真面目。藉由父母親的陪伴和情感支援所給予的安全感,應可得到紓解。
學齡前教育

培養誠實、正直的孩子

4-5歲的孩子是天真、可愛的,爸爸、媽媽偶爾會發現他們會說出一些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話,并對此常常感到緊張,“怎么小小的孩子就會說謊了?”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大人是冤枉了孩子,弄清這一階段孩子心理發展的情況,利于我們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孩子“說謊”的心理原因分析:
學齡前教育

讓寶寶從恐懼中解脫出來

恐懼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會產生極為不良的作用,長期處于恐懼狀態下的孩子,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都將受到影響,從而使孩子發育遲緩、語言障礙、膽小、憂郁、抵抗力下降,易于患多種疾病。處于恐懼情緒中的孩子,往往睡眠不安,他們常常會在夜間驚醒后哭鬧。與此同時,孩子還會伴有血壓升高、呼吸急促、面色蒼白或赤紅、出冷汗、心率加速等一系列軀體癥狀。
學齡前教育

講究教育方法讓你的寶寶更合群

  案例   一歲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見人就笑,很討人喜愛。滿以為他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沒想到到了兩歲,丁丁卻越來越沉靜,總是喜歡躲在爸媽和爺爺奶奶身邊,不愿參加同齡小朋友的游戲,對人家給他的新鮮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他就是膽子太小!”丁丁爸媽言語中常常透著無奈,但心理專家表示,孩子膽小、不合群往往是父母引導不善造成的,應該自我反思和糾正。
學齡前教育

從寶寶的涂鴉看寶寶性格心理

 涂鴉特點:   下筆很重,喜歡用一些很強烈的顏色,例如黑色和深紅色。   性格類型:   這類孩子屬于易怒型,其代表元素是火,代表顏色是紅色。他們通常體力充沛,熱情四射,做事情很有激情,極具領導才能,但沒有什么耐性。  給家長的建議:   教養對策—適當得體的夸獎與稱贊。
學齡前教育

孩子不懂禮貌怎么辦?

  在餐廳里吃飯大喊大叫、說臟話,光腳丫踩爸爸的臉,還打罵天天帶他的奶奶……近來,有年輕媽媽向記者講述自己的擔憂——兩三歲的寶寶正是最可愛的時候,可突然間出現了許多不禮貌行為。寶寶究竟怎么了?   媽媽的煩惱   寶寶咋這么沒禮貌?   京京媽:最怕帶小東西出去吃飯。又蹦又跳,還喊叫個不停。小聲和他說,這是很不禮貌、很不好的行為,他最多好個10秒鐘。之...
學齡前教育

嬰兒期寶寶的心理訓練

 1.給予嬰兒動作、行為發育的幫助和訓練   父母要有意識地鍛練嬰兒抬頭、翻身、挺胸、站立、行走,促使嬰兒這些動作、行為的迅速發育。   2.有意識地對嬰兒進行早期智力開發   按嬰兒的月齡,購買適當的色彩鮮艷的玩具,經常給嬰兒看色彩鮮艷的畫面,使嬰兒較多地感知外界事物,獲得較多的顏色、聲音等刺激。
學齡前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我激勵

 現在的孩子一遇到問題就會退縮,就不會深入地去鉆研,而是急于向周邊的人求助,這就是對自己很不自信的表現,那么當遇到問題時該怎么辦呢?應該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激勵自己,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潛力是無限的。自己一定能成功的。   怎樣才能讓孩子掌握自我激勵的方法呢?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
學齡前教育

讓寶寶和小動物做朋友

  恐懼、害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一個大人如果對某種小動物表現出很大的恐懼,不敢看、不敢摸,有的甚至導致身體上的不適,口渴、發抖、休克等,那么這份恐懼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幼時一次恐怖的經歷,或者幼小的時候沒有及時改變害怕的心理。
學齡前教育

自言自語是孩子孤獨表現

 “自言自語”是幼兒的游戲言語,是幼兒與假想伙伴的游戲。獨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這是排除孤獨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細心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在獨自游戲時,常常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還常常自言自語,時而與這個角色對話,時而又與另一個角色對話,好像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會擔心起來,懷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其實,這是兒童正常的...
學齡前教育

錯誤家教方式引發寶寶的叛逆心理

 奇怪的是,每當父母把孩子如何頑固執拗的表現告訴幼兒園的老師,老師卻很可能不認同;父母告訴其他和孩子接觸過的熟人時,他們往往也會表示詫異:“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沒有你說的那么搗亂啊!”當父母聽到別人這樣說時,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經上幼兒園大班的姍姍就是這樣,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姍姍熱情、愛學習、容易相處、樂意照老師的要求做,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在家...
學齡前教育

孩子不合群是怎樣造成的?

 每個嬰兒都喜歡成人的愛撫、逗引和親近,這就是最初的“集體欲”。當孩子精神上得到滿足之后,身心才會健康成長。嬰兒長到周歲,這種集體欲就更為強烈,他特別喜歡和同齡孩子一起玩,開始轉向對社會性的需要。但是也有個別兒童不合群,這是不正常的現象。其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學齡前教育

孩子愛吹牛是自信表現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對于4歲左右的孩子來說,自我夸耀不僅是一種正常現象,還是健康心態的表現。在一個充滿愛的安全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就自然而然地總是自我肯定。當三四歲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讓別人了解他所做出的成就時,他會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的心滿意足,也許他值得夸耀的成就在我們看來很簡單,只是畫完了一幅畫,或者出去玩的時候排在了隊伍的第一個,可他卻會非常自豪地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