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教育理論
過去30多年的大量研究表明,輕率的表揚對學生無益,反而會干擾他們的學習。我們傾向于認為能將自尊拱手交給孩子,但常常事與愿違。
夸獎孩子智力高,例如“你太聰明了”,通常也弊大于利。
多年來,“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觀念一直在美國教育界盛行并被各地教師付諸實踐——孩子們通常每天都會得到肯定,稍有表現就可得到言語等...

小兒的恐懼
恐懼是人的本能,孩子出生后,就要面對層出不窮的恐懼。,在0~12歲的兒童中,90%以上的兒童會有恐懼心態;40%的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對象,而43%的6~12歲兒童會有多達7種害怕對象。

情景游戲讓孩子知道啥叫看病
門診發現,八九個月到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看病往往更容易表現出緊張和恐懼,這是因為他們的獨立意識已經開始萌發和形成,突然把孩子帶到一個他們完全不了解、陌生的環境,許多孩子在醫生沒有對其進行檢查時,就表現出無比的驚恐。
因此,看病前要告訴孩子將看到的情景:有穿白大褂的醫生,有戴口罩的護士,并詳細告訴孩子抽血的步驟,以及疼痛的感覺,...
僥幸心理
“如果我不認錯,還有可能逃過一關;如果認錯,就一定會被訓或被罰。”
分析:“害怕被家長訓斥,這是很多孩子死不認錯的原因。”南寧市銀興雙語藝術幼兒園園長顏媛分析,家長在孩子犯錯后的做法,決定了孩子在下一次犯錯時會選擇采取什么方式來避免受到“傷害”。當孩子第一次犯錯時,他可能已經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但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和解決,于是孩子會如實...

當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作為爸媽就更多了一份責任,這份責任絕不僅僅是給孩子豐衣足食,照顧孩子的身體,更重要的是孩子幼小心靈如何在爸爸媽媽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很多爸爸媽媽會認為:小孩子有什么秘密?他們身上的每一個特征、每天的一舉一動都在爸媽眼中,難道還有“隱私”嗎?是的,孩子雖小,卻也有不少不能說的秘密。爸媽不但不能隨意揭穿孩子的“隱私”,而且應當保護...

一般來說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由于兒童的自我意識地發展,說話、運動、認識事物能力的發展,他會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親的教育觀點就會產生沖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從心理發育的角度來說,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但對父母親來說,會覺得孩子在對抗自己。
2~3歲兒童用餐心理特點
(1)模仿性強。周圍的人對食物的態度對幼兒有很大的影響。爸爸媽媽在吃李子的時候露出酸的表情,寶寶就可能會拒絕吃李子;在和小伙伴一塊吃飯時,看到別的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他也會吃得很香。
(2)好奇心強。喜歡顏色鮮明,花樣翻新的食物。不同的食物切成不同的樣子,都會重新引起幼兒的興趣。
(3)試著用手拿著吃。對有營養...
提到延遲滿足,必然要提到心理學經典的糖果實驗。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做了一個軟糖實驗:實驗者給一群4歲孩子一粒糖果,說:"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能堅持等我回來后再吃,那就會得到兩粒糖。"說完,他走了。有些孩子很快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堅持等到實驗者回來,當然,他們得到了許諾的兩粒糖。
之后,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身體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志是什么?這是家長必須了解的。
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國內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衛生專家共同研究,他們對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認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兒有如下特點:智力發育正常,喜學愛問,情感豐富,情緒開朗;行為活潑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樂群,能適應集體生活,能與同伴友好相處。
...
單親是孩子懼怕面對的事情,沒有了爸爸或者媽媽對于孩子來說都是帶有傷害性的。對于這樣的孩子來說,單親的影響是一生的,我們作為外界必須了解他們遇到怎樣的情況。
自閉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橫禍”,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
一些母親為了糾正孩子的這種性格,就心急地再三責罵“你怎么這樣死氣沉沉!”、或是“你就不能活潑一點嗎?”。不然就是以鼓勵的方式對他說“好好加油吧!”。然而,這兩種方式皆難奏效。因為愈加斥責,就愈容易使孩子畏縮、消極;反之,給與鼓勵又會形成孩子心理上的負擔,使他更為畏縮,尤其是以命令式語氣,對孩子負面影響有正面之刺激。最不應該的是在他人面前說:“這個孩子太內向...

對于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有時會說與事實不符的話。家長可能會擔心地想,這么小的孩子就已經開始說謊,非要好好教訓他一下不可。但家長的訓斥,很可能招來孩子委屈的眼淚。這是為什么呢?孩子是在說謊嗎?
一般說來,孩子在3歲前是不會說謊的。他們說的話與事實不符,往往有其原因。
作為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寶寶從小就很自信,但自信不是天生的。以下是打造自信寶寶的28個方法,你不妨試試。
1.認真對待寶寶的要求。當他在電話里滿懷期望地提出:“媽媽,牛奶。”你在外面一時不能滿足他,告訴他具體時間:“回到家,媽媽給你拿,好嗎?”經常忽視寶寶的需要,會讓他因不被重視而失去信心。
2.周末帶寶寶出游,征求他的意見,但不要問“...
寶寶調皮,總想怎么鎮住他。一兩歲撒野的時候,就拿大灰狼來嚇唬他。晚上他不睡覺,說句:“大灰狼來了!”他立即乖乖睡覺,不出十分鐘就睡著了。
兩歲寶寶心語:大灰狼一定是很可怕的動物,連媽媽都害怕,我得聽話,乖乖地睡覺。
到了三四歲,他不怕大灰狼了,大灰狼不管用了。
三歲寶寶心語:媽媽天天拿大灰狼嚇唬我,我可不再上當了,這個游戲不好玩。
別以為小嬰兒只要吃飽喝足這么簡單,其實小寶寶來到人間,就有著作為人的種種心理活動,他們也需要充分的溫暖和滿滿的安全感。事實上,小寶寶的大腦里控制感情的部分可不是那么簡單,它比單純的隨意反應復雜得多。作為父母的你,真的懂得寶寶的心事嗎?
1、嬰兒的感情發展就像一個難解的謎
寶寶有時候會突然大哭起來,你抱抱他,他就又乖乖安靜下來;看到媽媽的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