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成長過程 第6頁
分享寶寶成長過程中的行為習慣,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問題.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表述:“如果我將來有了孩子,我一定不讓他走我的路”,“孩子千萬不要像我一樣……”于是,教育孩子不從實際出發,總是帶著莫名其妙的補償心理,影響了孩子的發展。
孩子一歲六個月了,今天剛打完一針預防針,孩子的反應是所有打針記錄中哭得最厲害的一次,以前扎屁屁、胳膊、手指頭都比較平靜,這是頭一回反應強烈的。

自從寶寶出生,有關他們的一切大小事務就由爸爸媽媽負責了。不過,當寶寶1歲以后,你是否發現他們似乎有了自己動手的潛力?沒錯,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的歐文哈里斯嬰幼兒發展培訓中心的副主任艾米指出,孩子在1歲后就已開始掌握廣泛的基本技能。此時,爸爸媽媽不要再事事代勞,而應遵循寶寶的成長狀況,適時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這也是鍛煉寶寶自立的好時機。

家長不要固執地認為“不管”孩子就能使其有獨立性,其實長期“不管”孩子不但不能使其真正獨立和健康成長,反而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傷害。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能力,有意無意地使用忽略孩子的辦法,也就是“不管”,好像這樣就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媽媽妙招讓寶寶告別磨蹭
很多家長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太磨蹭。其實,每個家庭里都有一個小磨蹭。成人在自己制定的時間表里忙忙碌碌、來去匆匆,然而,孩子則生活在他們自己的世界里,根本無法理解時間的緊迫性。即使你磨破嘴皮,講了一大堆道理,他們依然我行我素,這簡直讓大人傷透了腦筋。既然講道理和反復催促都沒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就要動腦筋來想想更好的對策。

很多家長對孩子有撒謊的現象感到生氣和苦惱,特別是對明顯的說謊和死不承認的說謊尤其惱火。
孩子為什么說謊?──他們說謊有時是由于不讓他們說真話。有些家長常以打、罵等懲罰手段來對待孩子的錯誤。一個孩子打破了一個花瓶,媽媽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媽媽,可媽媽一聽珍愛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惱火,把孩子狠狠地訓斥了一通。從此,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為了逃避...
某市數家幼兒園和幼兒機構開展的一項調查發現,五類媽媽最不受孩子歡迎。孩子心目中的好媽媽到底是什么樣?記者采訪了學前教育專家張明紅老師、階梯華納幼兒園園長林麗憶女士。
專家們建議,如果年輕媽媽能夠知道如何才會受到孩子的歡迎和喜愛,這對提高自己做母親的素質標準和教育藝術都十分有利。

要正確看待孩子的缺點
調皮、好動是幼兒的生理特點,而且,男孩子表現得尤為突出。幼兒剛入園比較難管理,經過了三個多月的習慣培養,班上已經有那么多的孩子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了,我們難道不應該感到慶幸,難道不應該懷著更大的期待、更多的耐心去關注那兩個特別調皮、特別好動的孩子嗎?
隨著影片《哈利 波特與鳳凰社》登入中國,而哈利 波特系列小說的終結篇《哈利 波特與死圣》也已在全球首發。哈利 波特何以令青少年如此追捧?
探源:
青少年渴望被重視 哈利 波特“投射”自己
“哈利 波特對青少年起到了心理投射作用,讓他們有一種強烈的心理認同,從而不能自拔,如癡如醉。”河南華夏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韓慧影說。
怎樣在控制孩子物欲的同時,又為他確立初步的金錢觀呢? 我們都知道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在這個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年代,想要控制孩子的物欲談何容易。怎樣抵擋發生在他身邊的重重誘惑,怎樣平和又高效地對孩子說“不”,怎樣在控制孩子購買欲的同時,完成他的財商第一課…… 下面是媽媽們經常遇到的一些苦惱,希望我們簡短的對策,可以幫助你擺脫困惑,保持立場,幫助孩子在...

對于2~3歲的孩子來說,一般只會想到自己,不會想到別人。由于他們思維能力所限,難以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往往以我為中心去認識事物,這是幼兒的思維特征。

我們常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當父母一心為孩子的未來鋪路時,經常忘記了孩子健康成長的最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對兒女的期望過高,給孩子的壓力過大,那么孩子就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再也無法前進,甚至會漸漸失去自信,陷入自卑的深淵。
孩子的耍賴行為就是在考驗爸爸媽媽的耐心。當家長軟硬兼施希望孩子能夠配合時,偏偏孩子卻好像是從外星球來的,不但聽不懂,而且還繼續大哭大鬧,這就讓家長完全無法再顧及形象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強行把孩子帶離是非之地再說。你家的寶寶會耍賴嗎?

孩子間的糾紛通常發生在一起玩耍、游戲的過程中,是孩子交往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孩子間的沖突、糾紛有利于培養兒童的自我意識,有利于培養孩子學習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還可以鍛煉兒童的堅強意志。因此,父母對于孩子間的糾紛采取何種態度是十分重要的。

父母與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是十分必要的,父母可及時發現、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并以正 確的方法給予引導,這對孩子的心身發育是有益的。父母應細心觀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 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發育特點,家庭教育就必須根據孩子心身發育特點來進行,否則會給 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孩子的人格發育。父母要與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就應掌握溝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