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成長過程 第8頁

分享寶寶成長過程中的行為習慣,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問題.
學齡前教育

嬰幼兒有沒有心理問題

當一個小生命還生活在母親的子宮里時,我們稱其為“胎兒”;胎兒降臨人間,在1個月內稱為“新生兒”;1歲以內稱為“嬰兒期”;1歲到3歲稱為“幼兒期”;4歲到6歲稱為“學齡前期”。許多人認為嬰幼兒只知道吃喝拉撒睡,哪里會有心理問題呢?但是,精神醫學專家告訴人們,嬰幼兒同樣有心理問題。而且這一時期的心理衛生,對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學齡前教育

孩子為什么會做魘夢

魘夢,又稱為夢魘,發生魘夢時,小孩會在睡夢中發出驚叫現象,或者突然從床上坐起,嚎啕大哭,高聲呼救。此時,小孩兩眼圓睜,面色通紅,片刻后安靜,自行復睡。 如果當時把孩子強行喚醒,被喚醒的患兒當時神志朦朦朧朧,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待家長提醒后,幼兒再仔細回憶,可以說出自己剛才作了一場惡夢,這種情況就是魘夢,也就是通常人們習稱的“作了一場惡夢”。
學齡前教育

別對攻擊行為大驚小怪

孩子們在探索周圍和遠處新東西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危險、未知的對抗以及新的社會關系,他可以從中受益匪淺。這里有五種行為模式、五種針對對抗的反應行為:攻擊性反應(積極進取),逃避(逃跑),恐懼(躲藏),社會規范行為(尋求幫助),放棄(屈服)。
學齡前教育

訓練孩子行為習慣的要求和原則

  (1)“苦練”與“趣練”相結合   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以后是非常愉快的,但要養成好習慣,把不經常出現的行為訓練成經常出現的行為,則是一個十分艱苦甚至是“痛苦”的過程,需要咬著牙戰勝許多困難,更要經過許多枯燥單調的練習。特別是針對已經形成的不良習慣,矯正起來頗有些“難于上青天”的味道,要克服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不少人半途而廢,功虧一簣。
學齡前教育

會”帶壞”孩子的父母10大壞習慣

 偏食   易犯指數★★★★☆   現象分析   即使是成人,也會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或者偏愛某些食物,或者堅決不吃某種食物。如有人不吃芹菜,有人討厭榴蓮,有人口味較重,有人超喜歡吃辣……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須什么都吃的情況下,你的這些行為怎么能讓孩子心甘情愿地照你的話去做?本身有偏食習慣的照顧者不僅不能給孩子正確的行為示范,對孩子的教養也...
學齡前教育

孩子為啥愛管閑事

閑事是指與孩子沒有關系的而他卻很感興趣的事。孩子愛管閑事一般有以下幾種表現: 1、主持公道。孩子最富有同情心,看到有人恃強欺弱,任性霸道,他們往往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往往處理不當,甚至得到相反的結果。
學齡前教育

說話不算數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什么時候做,就什么時候做。”這是幼兒的一般心理。 明明知道社會是靠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才能運轉,卻事事以自己為主,這叫“自我中心性”。 所謂諾言,就是考慮對方的立場而抑制自我中心性的行為。要做到這一步,需要行為者具有良好的“社會性”。因此無法期待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能遵守諾言。
學齡前教育

寶寶遇到困難發脾氣怎么辦

成功和失敗是做任何一件事(小至搭個高樓,大至發射火箭)的兩種絕然相反的結果,對于成人來說,他雖然不喜歡失敗,但他也懂得失敗是成功之母,所以雖然有時是失敗了,他還能有毅力繼續做這件事,以得到成功。但是,對兒童,特別是很小的嬰幼兒,當他做一件事、做一個游戲,做得不大好,他就會不高興退縮、甚至發脾氣。
學齡前教育

讓孩子學會約束自己

孩子沒有約束自己的習慣,自控能力很差,需要幫助。可以試用以下方法: 1、家長和老師都要和他講道理,但不要嘮叨,舉一些實例,告訴他不守秩序、不安靜聽講,是學不會知識的,而老師和家長都希望他多學東西,多學技能,長大做個有用的人。 2、和他本人談話,要求他盡量約束自己,有疑問的時候舉手提問,或下課提問,如果有幾次做到了,要大大表...
學齡前教育

怎樣培養孩子愛勞動

培養孩子愛勞動是早期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全面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讓孩子從小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增強他們動手做事,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信心,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還應培養他們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識,這樣可以促使孩子骨骼、肌肉、神經系統及各部分器官都得到鍛煉,同時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所以,要利用幼兒期這個人類身心發展的重要階...
學齡前教育

孩子當“小尾巴”怎么辦

有些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在與小朋友一起游戲時,只是隨著其他小伙伴玩,當個小“跟屁蟲”、“小尾巴”。孩子的這種“隨從”行為,常讓父母擔心孩子沒有主見、缺乏自信。對孩子在和小伙伴游玩中只會跟在后面“小尾巴”這一問題,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