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腦發育需要多種營養,其中蛋白質類營養最為重要,在嬰幼兒期供給足夠的營養素,為腦細胞的增加和功能的分化提供必需的物質,將對寶寶大腦發育和智力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人的手接觸外界最多,特別是孩子,出于好奇,總喜歡這兒摸摸,那兒抓抓,甚至在地上爬,在指甲縫中和指尖上會沾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指甲縫是利于細菌滋生的場所,蟲卵在指甲縫中可存活多天。孩子在咬指甲時,無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大量病菌帶入口腔和體內。

想知道寶寶長大后的性格會不會是火爆脾氣,做做測試就看得出。此測試針對1歲以上的寶寶,請根據寶寶通常最容易出現的表現來選擇。
1.清晨,當寶寶醒來,他會:
A.很少哭鬧,在嬰兒床里自己玩等媽媽過去。
B.四處觀望,并發出輕微的喃語,直到他厭倦了。
C.需要立刻有人關注,否則就大哭起來。
在成長的過程中,寶寶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很多讓父母疑惑“為什么會這樣”的言語和行為,比如4歲多的寶寶竟然說出一些類似“老婆我愛你”的成年話。寶寶在公共場合上的一些“沒大沒小”行為更是讓父母感到非常難堪。寶寶的行為舉止超出了這個年齡段該有的成熟度,表現得無禮、霸道,給人造成的直接印象就是“這個小孩一點都不可愛”。

疑惑一:寶寶愛摸小雞雞怎么辦?
問:我的寶寶兩歲了,近來我發現他經常愛摩擦自己的小雞雞,特別是入睡前或午睡醒來后。對于寶寶的這種奇怪表現我很擔心,我該怎么做?
答:孩子的這種表現在醫學上被稱為“習慣性陰部摩擦”。
遇見這種情況,父母不要讓孩子穿得太多太熱,宜穿較寬松的內衣,避免內衣摩擦孩子的外生殖器,同時保持外生殖器的清潔衛生。如果有蟯蟲、...

以下專案是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發育的一般參照
一歲
可以扶著穩當的家具走路。
有些寶寶能獨立行走(平均年齡在13個月,正常年齡范圍是9至18個月)。
能用拇指和食指尖捏起細小的東西。
理解“不”的意思,并且在這個年齡通常都會遵從于它。
知道自己的名字,被叫到的時候會轉過身來。
開始含糊不清地說話,聽起來像外國話,但很好...
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在幼小成長發育階段形成的自我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學習、事業、婚姻、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領域。培養正常健康的寶寶,才給他未來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據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發表報告,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后的性格。這一報告為“三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在英倫三島引起轟動。

一、抬頭
寶寶出生后幾天就能俯臥,但能夠俯臥后抬頭一般要在寶寶2個月后。其實,俯臥抬頭練習不僅能鍛煉寶寶的頸部、背部的肌肉力量,增加肺活量,對寶寶較早正面面對世界,接受較多的外部刺激也是非常有利的。
抬頭訓練
(1)俯臥抬頭:從寶寶半個月以后在兩次喂奶期間進行練習。每天讓寶寶俯臥一會兒,并用玩具逗引他抬頭,注意床面要硬一些,時間不要太長,...

一些寶寶伶牙俐齒,爸媽還沒說完他就嘰嘰喳喳地搶白;一些寶寶則有時候假裝聽不到爸媽說話,依舊埋頭做自己的事情。怎么讓寶寶聽得進家長的話?生活中六個小細節,讓寶寶學會聆聽。
1、說話時蹲下身來
李開復認為,家長如果在孩子面前只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長輩,把孩子作為成人的附屬品,孩子就會變得保守、膽小、被動和聽話。父母“高高在上”的說話方式會讓寶寶產生一定的...

行為一:咬人
解析:當寶寶1歲后,出現咬人行為要制止!
寶寶4月齡左右,即將出牙時,會因牙齦腫脹等不適而啃咬玩具或最親近的人,此時他還不明白咬人是對還是錯,即便父母瞪著他說“不許咬”,也是沒有用的。正確的做法是給寶寶一些蔬果片、餅干,或者是磨牙棒和牙膠,提供他更多的咀嚼機會。這樣寶寶緩解了出牙的不適,也就不會咬人了。
一、獎勵
及時且經常地獎勵孩子的良好行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良好行為,使其繼續鞏固與提高。
這種獎勵,必須孩子表現出良好行為后立即做出的才能有效。
獎勵有許多種,我主要實施的為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兩種,其中精神獎勵對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尤為重要。
淘氣的孩子應該說是一個很有希望的孩子。若家長能加以適當的引導,不但能讓他們漸漸不再惡作劇,還可以使他們出類拔萃。
但是,家長都很擔心的一個問題:兒子很淘氣,想約束他,怕扼殺孩子的天性;不約束吧,又十分擔心他的安全,就怕他玩一些危險的游戲,或者碰到諸如電線之類的東西。
讓寶寶完全生活在“全自動”的生活環境中,寶寶失去了鍛煉的機會,難以體會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會挫傷寶寶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成為一個缺乏進取心的人。
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的弊端
1、剝奪了孩子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讓寶寶完全生活在“全自動”的生活環境中,寶寶失去了鍛煉的機會,難以體會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會挫傷寶寶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成為一個缺乏進...

創造挫折情境屬于挫折教育的一種方法,但是屢屢的挫折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所以挫折教育重要的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有恢復能力,是否有無所畏懼的自信心。
挫折教育要培養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對獨生子女父母來說,不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獨立的生活能力,是一個后患無窮的事情。社會心理學曾做過一項有趣的調查,發現:親子之間的糾紛,大多源于子女過分依賴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從心,子女則因為某些要求沒得到滿足,而埋怨父母無能。那些從小習慣于大小事都依賴父母的孩子,自理能力都比較差,獨立性也差,遇事總是指望著父母一幫到底。隨著子女的需求和父母的能力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