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孕期出現特殊狀況時,醫師可能會建議透過醫療方式啟動分娩過程。這篇完整解析引產的適用時機 操作方式與潛在風險,幫助準爸媽做出最安心的判斷。
引產是指醫師透過藥物或醫療技術誘發子宮收縮、啟動分娩的自然生產方式。 通常在醫師評估後續自然待產風險高於立即生產時才會建議執行,以下是常見需要引產的狀況:
- 破水後超過安全時間仍未自然產痛
- 預產期過1-2週尚未分娩(約懷孕41週後)
- 胎盤功能異常或羊水過少
- 胎兒體重成長停滯或發展遲緩
- 孕婦患有妊娠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疾病
- 曾有足月死產史

⚠️重要提醒:這些情況不適合引產
- 胎兒需立即剖腹產或無法承受宮縮壓力
- 前置胎盤狀況
- 臍帶位置先於胎頭(恐受擠壓)
- 曾接受子宮縱切剖腹產或相關手術
- 生殖器疱疹急性感染期
醫療常用引產方式
若子宮頸尚未成熟(未變薄或擴張),醫師會先進行以下處理
- 胎膜剝離術:醫師手指輕柔分離羊膜囊與子宮下端
- 前列腺素製劑:置入陰道藥物促進子宮頸軟化
- 弗利氏導尿管:宮頸內放置導管物理擴張
- 人工破水:使用無菌器械刺破羊膜囊
- 靜脈催產素:點滴注射誘發規律宮縮
引產過程中需持續監測胎心音,產婦活動範圍會受限,
不可不知的引產風險

- 引產失敗轉剖腹產:若24-48小時未成功分娩需緊急剖腹
- 併發症風險增加:術後感染機率升高,住院天數延長
- 宮縮過度強烈:藥物可能造成異常密集宮縮,影響胎兒供氧
醫師提醒:引產決策需嚴謹評估必要性,通常只在自然待產風險 明顯高於引產時才會建議執行。過程中密切監控宮縮強度與 胎兒心跳變化,若最終需轉剖腹產也毋需過度自責,母子平安 才是最重要考量。
寶寶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