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成長過程 第9頁

分享寶寶成長過程中的行為習慣,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問題.
學齡前教育

良好習慣,從小養成

清清媽媽帶著2歲的清清去動物園玩。進了園門沒走幾步,清清就要媽媽抱,媽媽無奈只得抱起清清。此后清清就說什么也不肯下來自己走,累得媽媽走不動了,她卻鬧著要媽媽再背著她走。看到旁邊別的寶寶高高興興地牽著媽媽手自己走,清清媽媽真是羨慕。
學齡前教育

纏人的孩子

“我最愛媽媽!所以我老想靠近媽媽身旁。媽媽有股香味,我最愛媽媽!所以,我老想呆在媽媽跟前。我想對媽媽撒嬌! 可是媽媽老是說我礙事兒!為什么我不能和媽媽依偎在一起?那些小娃娃一年到頭都在媽媽懷里抱著,為什么我就不行?
學齡前教育

不能打罵恐嚇孩子

目前,絕大多數的家長已經認識到體罰、恐嚇孩子是不好的了。但也有些人依然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他們說,小孩就同小樹,總要時常剪剪枝。此話乍聽有理,但孩子畢竟不同于小樹,他有自己稚嫩的心,有自己的自尊,有著很易受傷害的小小身軀。所以,打罵恐嚇雖然可能收到一時之效,但卻會出現一系列不良后果。
學齡前教育

兒童氣質類型與教養

在美國,氣質研究是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行為科學家設計的量表和客觀觀察,能將氣質很科學地歸類和評量,兒童心理學者也總結出一套適合不同兒童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步驟,此外,臨床研究工作者也探討過兒童氣質問題與伴發或繼發的病理心理問題之間的關系。
學齡前教育

“失控”的媽媽應注意

這里的“失控”不是指歇斯底里,而是說媽媽們在對待寶寶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以下不夠理智的行為,應該盡量避免。 因為工作忙,情緒不佳,加上寶寶正好開始“磨人”,媽媽沒好氣地說:“真后悔當初要了你……”這會讓寶寶怎么想,尤其是當他已經四五歲了的時候。
學齡前教育

寶寶進入了“反抗期”

當寶寶接近3歲時,父母會發現,從前聽話的孩子突然間不乖了。他可能變得很固執,甚至有些自以為是。比如,媽媽剛問他一句“干……嗎?”他便好似不加思索地就回媽媽一個“不”字,而且,說過不了以后,一定要堅持,不管這事是不是他本來喜歡的。有個家長說:“孩子本來喜歡吃糖,我順口問他一句吃糖嗎,他卻說不吃,好像故意氣我似的。這小東西,翅膀還沒有硬就這么不聽話,大了還了得?...
學齡前教育

孩子的世界充滿天真

從躺到坐到走,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對周圍環境的理解也在不斷改變。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會讓你更容易理解他那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心。 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以后的幾年,他對世界的感受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從躺在床上,只能看到床周圍的狹小空間,到自己學會走路,可以探究周圍的環境,他們眼里的世界在不斷擴大,于是他們對世界的理解也在不停改變。
學齡前教育

新手父母如何與寶寶交流感情

視、聽、觸覺和模仿是新生兒的主要行為能力。在家中新生兒和父母及長輩交往也是通過這些能力來表現和發展的。 只要你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小寶寶光臨人間不久就會東張西望,眼睛還會追隨紅球或有色玩具上下左右移動。 生后12~14天、26~28天的新生兒,在看紅球、聽格格聲這兩項行為方面較生后2一3天的新生兒有明顯長進。 生后2~3天的嬰幼兒雖能看紅球,...
學齡前教育

孩子自私與無禮從何而來

明明媽發現,明明不知怎么變得自私起來。小朋友找他借玩具,他擺擺小手說:“不借,借給你,我就沒玩了。”他手里拿著好吃的東西,爸爸媽媽開口向他要,他也藏得緊緊地:“不給不給,給了我就沒了。”這樣的情況遇得多了,明明媽生氣地說:“明明,你怎么可以這樣自私?”明明聽了媽媽的話,委屈地掉下了眼淚:“上次你不就沒把家里的醬油借給鄰居阿姨嗎?你說,‘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別人,...
學齡前教育

寶寶邊吃飯邊看電視怎么辦?

要和老人做耐心詳盡的溝通,要理解他們帶寶寶的辛苦,并肯定他們對寶寶的疼愛。其次,制定寶寶的用餐時間表,包括用餐時間、飯量,讓寶寶有饑餓感后才用餐,飯量應比平時少些。第三,要讓寶寶獨立用餐,讓他體會自己用餐的愉悅。第四,對于寶寶的點滴進步要給予大大的肯定和表揚。第五,“21天法則”(三階段法)可以幫助寶寶改掉一個壞習慣,養成個好習慣,但家長的堅持和耐心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