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玲玲又掐花骨朵兒啦。”
“你又告狀了,煩死人了。”
“媽媽,小吉不讓我打秋千。”
“喂,媽媽!”
“不要老告別人的狀,愛告狀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兒童的心理分析:
“我沒有做什么壞事!摘花骨朵兒的是玲玲,不讓我打秋千的是小吉。媽媽說我這是告狀,可是我至今沒有做什么壞事,為什么說我不對呢?”
管教孩子常令父母感到精疲力盡,有時還有強烈的挫折感。當孩子出現新問題時,家長就會在情緒狀態下處理孩子,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有時還會惡性循環,增加父母的無力感。
“應該我先打秋千。”
“不,我要先打。”
“是我先來的呀。”
“不是,我才是先來的呢。”
兩個人站在秋千的兩旁,爭吵個沒完沒了。兩個人都堅決不讓,兩個人都打不上秋千。
這時,大人會馬上開始勸架,并建議劃拳決定。最后常以“不許任性”這句責備話而告終。父母對兒童這種以自己為中心的任性感到為難,苦惱不已。
亮亮兩歲零八個月了,圓圓的大腦袋,晶亮的大眼睛,開朗活潑,說話嗓門倍兒亮,走起路來雄赳赳氣昂昂,一副虎虎有生氣的樣子,誰見了都禁不住夸一聲:好小子。可就是這樣的寶寶也有極敏感、極害羞的一面。
孩子年齡小,但也是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人,也應該受到尊重。作為父母,怎樣才算是尊重孩子了呢?以下標準供您參考:
1、 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了解玩耍娛樂對每一個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愿意經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戲。
2、 賞識孩子的才能,愛惜孩子的東西,對孩子做的事情表現出興趣。

“我家寶寶2周歲了,吃飯很挑,肉菜什么的都不喜歡吃,除非做得非常爛才行。有時我特意讓他很餓了再吃飯,但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長期這樣下去,營養跟不上怎么辦?”年輕的張媽媽最近為了孩子的吃飯問題,頭疼不已。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們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兒童任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環境是導致兒童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不加約束,放縱教育的結果。

“你是個好孩子,到那邊去玩兒。”
“嗯。”嘴上答應著,卻不肯動。
“你是好孩子,要安安靜靜地玩兒。”
“嗯。”嘴上答應著,卻在一邊大嚷大叫。
孩子一會兒開門,一會兒關門,一會兒把貴重的易碎物品搬出來,或在客人面前做出不禮貌的行為。
于是,忍無可忍的母親裝著換茶的樣子,來到廚房,低聲細語地把孩子叫過來,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
我們的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是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社會,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成為有足夠活力、足夠勇氣和樂觀自信的人,使他們昂首闊步地走向社會,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迎接21世紀的挑戰。因為,自信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
從2歲左右開始,媽媽會發現原來的乖寶寶越來越難帶。他變得很有主意,而且任性,有時看起來他就是在和媽媽做對。這時應該怎樣處理與寶寶的沖突呢?幾個媽媽交流了她們的經驗。總結如下,看看能否對大家有所啟發?
從躺到坐到走,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對周圍環境的理解也在不斷改變。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會讓你更容易理解他那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心。
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以后的幾年,他對世界的感受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從躺在床上,只能看到床周圍的狹小空間,到自己學會走路,可以探究周圍的環境,他們眼里的世界在不斷擴大,于是他們對世界的理解也在不停改變。
研究發現,許多在18個月以前便開始接受訓練的寶寶,直到4足歲后才學會自己大小便;相反,那些在2足歲開始訓練的,到3足歲時幾乎都能自己上衛生間了。
那么,年輕父母如何選擇最佳時機呢?首先,要確認孩子已處在所謂的“膀胱準備”階段,也就是說,一次排出的尿量比較多,尿后可保持尿布數小時不濕。另外,以下這些跡象(一般出現在18個月~2歲半的孩子中)也提示孩子已能...
問:寶寶18個月,社區里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都很喜歡他,每次在小花園里玩的時候,總有人來逗他,給他點東西吃,他也很習慣地拿了,我不想讓孩子養成隨便要別人東西的習慣,可他又那么小,和他講道理能明白嗎?我是否應該阻止寶寶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身有同感:帶上一歲左右的寶寶除外就餐確實是一個挑戰。在這個年齡階段,想要寶寶安靜地坐下來是很困難的,而且寶寶也很難學會控制他們的脾氣和情緒。以下為你介紹幾種在餐廳飯店常遇到的狀況以及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