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教育 第37頁

分享媽媽們對寶寶的行為習慣,性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問題.
學齡前教育

孩子做事慢吞吞怎么辦

生活中有的孩子做事總是慢吞吞的,家長催一催,孩子動一動,為此家長很著急,不知道怎么辦。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 興趣激勵。 家長可以選擇孩子平時最愛聽的故事,最愛玩的游戲、最愛看的動畫片等,激發孩子做事的興趣,促使孩子快速行動。如孩子愛聽故事,父母可以對他說:“你快些把餐桌收拾干凈,碗筷放入盆中,來聽《小紅帽》的故事。”這樣就激發了孩子快速...
學齡前教育

孩子需要一些“恐懼”

兒童在成長中需要心理健康,這是大家公認的。但有時也需要一些必要的、健全的懼怕心理,這樣孩子才能在一言一行中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 當一個孩子經常聽到家長囑咐他“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否則容易將細菌吃入造成疾病,遭受痛苦”,那么這個孩子就對細菌和疾病產生反感,由于害怕患病而平日十分注意衛生。
學齡前教育

懲罰不用“打”

古語云:“棍棒之下出孝子”。古人教子,并不反對施行體罰,但強調要適可而止,對于不同年齡的寶寶又有不同的處理方法。體罰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但是手段用得不正確就達不到目的。換言之,單靠打不能改變寶寶的素質,家長也不能指望用體罰來打出孝子。
學齡前教育

孩子喜歡告狀怎么辦

“媽媽,玲玲又掐花骨朵兒啦。” “你又告狀了,煩死人了。” “媽媽,小吉不讓我打秋千。” “喂,媽媽!” “不要老告別人的狀,愛告狀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兒童的心理分析: “我沒有做什么壞事!摘花骨朵兒的是玲玲,不讓我打秋千的是小吉。媽媽說我這是告狀,可是我至今沒有做什么壞事,為什么說我不對呢?”
學齡前教育

幫助依賴性強的孩子

幼兒園的老師說:“小朋友們,玩沙子的游戲到此結束。大家到自來水龍頭前去洗手吧!” 老師一聲令下,兒童們爭先恐后地涌向自來水管。當好多孩子都洗完了手時,浩浩還蹲在水龍頭下邊。 “浩浩,你怎么啦?” “水不出來。” “你應該擰開水龍頭。” “……” 原來浩浩正在那兒等待著,看誰來給他擰開水龍頭。
學齡前教育

兒童氣質類型與教養

在美國,氣質研究是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行為科學家設計的量表和客觀觀察,能將氣質很科學地歸類和評量,兒童心理學者也總結出一套適合不同兒童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步驟,此外,臨床研究工作者也探討過兒童氣質問題與伴發或繼發的病理心理問題之間的關系。
學齡前教育

“失控”的媽媽應注意

這里的“失控”不是指歇斯底里,而是說媽媽們在對待寶寶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以下不夠理智的行為,應該盡量避免。 因為工作忙,情緒不佳,加上寶寶正好開始“磨人”,媽媽沒好氣地說:“真后悔當初要了你……”這會讓寶寶怎么想,尤其是當他已經四五歲了的時候。
學齡前教育

孩子怎么結巴了

“我的孩子,剛學說話時還不結巴,不知為什么現在反而結巴了。”不少家長,在孩子2-3歲時會焦慮地詢問,孩子怎么口吃了? 這時的結巴,是大多數孩子學習語言過程中都會出現的一種現象。2-3歲的孩子,大多會有一個說話結巴的過程。因為,這時的孩子智力發展很快,思維也很活躍,他們已知道了許多知識,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但他們的詞匯量還不夠,不能準確而迅速地將自己的意思...
學齡前教育

寶寶進入了“反抗期”

當寶寶接近3歲時,父母會發現,從前聽話的孩子突然間不乖了。他可能變得很固執,甚至有些自以為是。比如,媽媽剛問他一句“干……嗎?”他便好似不加思索地就回媽媽一個“不”字,而且,說過不了以后,一定要堅持,不管這事是不是他本來喜歡的。有個家長說:“孩子本來喜歡吃糖,我順口問他一句吃糖嗎,他卻說不吃,好像故意氣我似的。這小東西,翅膀還沒有硬就這么不聽話,大了還了得?...
學齡前教育

什么是尊重孩子的表現與行為

孩子年齡小,但也是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人,也應該受到尊重。作為父母,怎樣才算是尊重孩子了呢?以下標準供您參考: 1、 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了解玩耍娛樂對每一個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愿意經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戲。 2、 賞識孩子的才能,愛惜孩子的東西,對孩子做的事情表現出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