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必修課!當孩子說『討厭』時爸媽該懂的5個共情技巧

當孩子嘟著嘴說「討厭老師」或「這裡好無聊」時,多數台灣爸媽的第一反應常常是急著糾正或說教。 其實真正有效的親子溝通,是從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開始——這堂爸媽必修的「共情課」,讓我們從最生活化的對話情境展開練習。

急著說教反而把天聊死

「我們華人父母太習慣當『人生導師』了。」本土親子專家觀察到,當孩子分享感受時,臺灣家長最常犯的錯誤就是馬上開啟「說教模式」:

真實對話場景重現 孩子:「馬麻,這個地方好無聊」 媽媽:「哪會!動物園這麼好玩~」 孩子:「都沒有其他小朋友」 媽媽:「安靜才好,這樣不是最舒服嗎?」

家庭對話插圖

這樣的對話模式是不是很熟悉?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我們經常本能地用:「不會啊、哪有、你應該…」來否定他們的真實感受。臨床心理師提醒:「急著用自己的價值觀覆蓋孩子的感受,就像在孩子的情緒出口掛上『禁止通行』的招牌。」

這些NG回應你中幾個?

當孩子抱怨:「我超討厭班導!根本是巫婆!」多數台灣家長的反應通常是:

  • 「怎麼可以這樣說老師!」(否定感受)
  • 「你之前不是說她很nice嗎?」(質疑認知)
  • 「老師是為你好~」(道德勸說)
  • 「小心被聽到當掉你!」(威脅語氣)

專家分析這些回應會讓孩子產生兩種心理:「原來我的感受都是錯的」、「反正說了也沒用」。理想的做法是:「老師讓你覺得不公平,現在又氣又委屈對嗎?」先接住情緒再處理問題。

5招打造安心對話空間

1. 少問為什麼多說「我懂」

孩子的情緒經常說不清來由,與其追問:「為什麼生氣?」不如說:「今天作業這麼多,累壞了吧?」具體點出你理解的情境。

2. 細膩表達代替空洞安慰

別只說「我知道你難過」,要像情緒翻譯機:「被同學取暱稱很難受吧?就像心裡卡了東西是不是?」

親子溫馨擁抱

3. 安靜陪伴也是種力量

當女兒紅著眼眶回家,不必急著追問。給她泡杯熱可可,挨著坐在沙發哼歌——有時候無聲的陪伴,才是最有療癒感的對話。

4. 接納情緒≠認同行為

理解孩子「不想上學」的焦慮,不代表允許曠課。先說:「考試壓力真的很大呢」,再討論解決方案,孩子會更願意理性溝通。

5. 避免情緒過激反應

聽到孩子被霸凌切忌暴怒:「明天去找老師理論!」這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相對地,過度冷淡的「哦,這樣啊」更會切斷親子信任連結。

台北教育大學研究顯示,能細膩回應孩子情緒的家長,其子女在社交能力與挫折復原力的表現平均高出32%。從今天開始練習把「可是…」換成「所以你覺得…」,或許會發現孩子比你想象的更願意敞開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