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閱讀關鍵期!避免識字焦慮,親子共讀這樣做更有效

許多家長誤以為早期識字等於早期閱讀,甚至將識字量當成學習指標。其實過早強迫識字可能扼殺閱讀興趣!專家分享親子共讀兩階段心法,讓孩子自然愛上書本。

識字≠閱讀!搞錯重點恐讓孩子痛恨讀書

現在很多爸媽把「提早認字」和「早期閱讀」畫上等號,甚至將識字當成幼稚園階段主要目標,特別在意孩子能認多少字。

「過早強調識字根本是閱讀殺手」!這句話主要想提醒家長:閱讀和識字是兩回事,更不能互相取代。識字重要嗎?當然重要,但這是小學階段有充分時間完成的任務,不該成為幼稚園孩子的學習重點。

為什麼識字教學適合小學?從兒童心理發展來看,小學低年級正處在「具體運思期」轉換階段,孩子更能理解抽象文字符號,這時教識字效果事半功倍。相反地,在幼稚園強迫識字往往事倍功半——因為幼兒根本還沒準備好!

親子共讀示意圖

強迫幼兒識字會怎樣?死背硬記當然學得會,就像美國有些家長也讓孩子提早認英文字。但英文有拼音規則,掌握後看到單字就能念。所以有孩子能朗讀《華盛頓郵報》並不稀奇,關鍵是:他們根本不理解內容!識字再多,無法理解閱讀內容都是白費。

更隱形的傷害是:強迫識字過程可能徹底摧毀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覺得讀書是痛苦任務。大家都明白,沒人會主動追求痛苦體驗。如果孩子連結「閱讀=痛苦」,以後擁有自主權時絕對會逃避書本。

什麼才是真正的「早期閱讀」?

其實是培養孩子對書本的喜愛,讓閱讀自然融入日常生活。在美國,很多家庭和幼稚園都把閱讀變成固定儀式。

例如睡前儀式:幫孩子蓋好被子後,家長一定會念本書,親吻道晚安。讓孩子帶著滿足感入睡。長期下來,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後,沒書陪伴反而會覺得失落。這時只要教孩子如何找書,就能讓書本成為終身夥伴。

幼兒玩布書

這其實牽涉兒童閱讀發展階段。在孩子真正識字前,有兩個關鍵預備期——完全不需要認字就能開始!

閱讀發展兩階段教學法

第一階段:認識書本、建立好感

記得朋友生寶寶時,我送了絨毛布製小書當禮物。有人訝異:「新生兒怎麼看書?」其實很簡單:媽媽把書放枕邊,寶寶會摸會抓來玩。等孩子大些,可以換成洗澡玩的塑膠書、耐撕咬的厚紙板書。重點是讓書籍自然存在孩子生活中。

第二階段:親子共享閱讀時光

這需要家長投入時間,因為剛開始孩子自己看書很難理解內容。親子共讀時,家長可以邊講解邊讓孩子翻頁,適時提問互動。

親子共讀示範

像《好餓的毛毛蟲》這類押韻故事,孩子聽多就能「念」給家長聽。雖然其實是背故事,但過程很重要:孩子學會翻頁對應情節,多次「念讀」後自然認得部分文字,還發現「口語和文字可以互相轉換」的奧秘。

這種自然識字我們很鼓勵,反對的是用識字卡強記!親子共讀還有隱藏好處:家長以身作則展現閱讀熱情,孩子潛移默化就會愛上書本。

在真正獨立閱讀前,孩子就算不識字也能「讀」書——讀什麼?讀圖畫!童書插畫本身就在說故事,有些無字書更能讓孩子看圖編故事。我班上就有孩子拿著書咿咿呀呀「念」,雖然內容和原文無關,但他在創作自己的故事呢!

這時家長該怎麼做?把孩子即興創作記錄下來,就成了專屬故事書。當孩子發現自己能「寫書」,成就感會促使他更愛閱讀。

閱讀習慣隨時都能開始,幼兒期打基礎當然最好,但青春期前都來得及。對4-5歲孩子來說,養成習慣的關鍵在家長:自己愛讀書、經常讀書、追求讀書。每天固定親子共讀時段,從短時間慢慢延長,並挑選孩子感興趣的優質繪本,才是培養小小書蟲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