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兒有度!七招建立孩子規矩避免養成小霸王

家長們常不自覺過度寵溺孩子,尤其與長輩同住時更容易發生。 雖說疼愛孩子天經地義,但過度溺愛可能影響孩子人格發展。 透過七個關鍵原則,幫助孩子建立正確價值觀與行為規範。

建立規矩示意圖
  1. 制定明確易守的規範 將規矩說得清楚明白,避免留下模糊空間。 仔細體會這兩句話差異: 「好喔,先吃一塊餅乾吧!」(暗示可能有第二塊)與 「現在可以吃一塊餅乾,今天不會再給第二塊。」 前者容易引發後續爭執,後者則界線明確。
  2. 堅守規範不輕易退讓 規範制定後就要貫徹執行。 即使當下覺得「破例一次沒關係」, 這種妥協會削弱規矩的權威性, 孩子將學會「討價還價」的行為模式。
  3. 不因哭鬧乞求妥協 當孩子發現哭鬧能達到目的, 自然會養成用情緒勒索的習慣。 溫和但堅定地拒絕不當要求, 才是真正為孩子長遠發展著想。
  4. 讓孩子學會理性溝通 面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時, 不妨請他說明合理理由。 例如想看電視節目時, 若能證明已完成作業與練琴, 家長便可安心允許適度放鬆。
家事教育示意圖
  1. 完成家事再玩樂 研究顯示負責家事的孩子, 更具備抗壓性與責任感。 從簡單收拾玩具到協助餐前擺碗筷, 依年齡分配適當家務非常重要。
  2. 接受孩子會失望 雖然不忍心看見孩子難過, 但「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正是重要的人生課題。 心理研究證實,適度經歷失望的孩子, 將來更能健康面對各種壓力。
  3. 付出努力換取收穫 教孩子透過具體行動爭取目標, 例如用良好表現累積星星點數, 集滿後才能獲得新腳踏車。 這種模式讓孩子理解: 「收穫來自於自身努力」的道理。
獎勵機制示意圖

建立規矩的過程需要耐心與堅持, 家長間的教養共識更是關鍵。 透過這些方法培養孩子責任感與抗壓性, 將為他們未來的人生奠定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