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奇媽的苦惱
奇奇長得比較文氣,但膽子特別小。有幾次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奇奇被搶了玩具,還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后,只會向爸爸媽媽求助。
奇奇媽媽很是擔心,真怕奇奇受欺負而吃虧。是該教育寶寶動手打人呢?還是讓寶寶忍氣吞聲?奇奇媽媽問了好幾個媽媽,讓大家都給她想辦法。

一般情緒較穩定,自控能力強的父母,在親子溝通上少用威脅與回拒,通常都能培養出具有安全感的下一代。
為人父母者,問自己這個問題:“你有沒有把孩子當孩子看待?”這問題有點矛盾,但是這的確是個普遍潛在的問題,困擾著無數家長。
壞習慣1:長期飽食
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進食過飽后,大腦中被稱為“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會明顯增多。這些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能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如果長期飽食的話,勢必導致腦動脈硬化,出現大腦早衰和智力減退等現象。
超市里,孩子抱著一件商品不松手,強行放回后引來了孩子的大哭大鬧!這種尷尬的場面相信你也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著。面對孩子的執拗,一味遷就只會引來孩子更多次的大哭大鬧。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三個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物質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密切,但心靈的溝通卻相應減少,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無減,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不容樂觀。眼下的中小學生背負著沉重的考試壓力,與外界的接觸很少,交往的范圍狹窄,精神世界日漸封閉,心理問題十分嚴重。“心理孤兒”現象便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心理孤兒”是指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怯于交...
這一代的孩子們,除了受到成人或社會太周全的照顧與保護之外,拜科技發展及現代都會居住時空限制的影響,孩子們的生活更趨便利,演變成越來越不需要自己動手的趨勢;不但外食的習慣盛行,連休閑也多數是在看電視、打電動,或在電腦上網等視聽聲光刺激的專案。想改變這些情況的家長,只要用對方式并加以引導,定可幫助孩子養成自主的個性。

節約既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也是一種美德。從小培養孩子的節約美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必將使孩子終生受益。
要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既要強化孩子的節約意識,也要幫助孩子積累一定的節約經驗、手段和方法,最后是讓節約成為孩子們的自覺行為。
周女士訴苦,她的兒子小然今年快4歲了,越來越有主見。比方說,小然希望自己控制睡覺前的活動,會選擇性地要求媽媽講故事、唱兒歌給他聽、陪他在被窩里窩一會兒,或者再回答他一個問題等。
當周女士滿足其種種要求后,準備離開他的房間時,小然又會再提出“最后一個”問題。而這個“最后”的問題常常不止一個。于是,請孩子上床睡覺變成相當冗長的儀式。

給孩子個人自主權,維護孩子自尊心。我們在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的同時,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附屬物,而是應該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與孩子交談、討論問題時,持平等認真的態度,要尊重孩子的愛好、興趣,語言要平和、親切,不要粗暴地訓斥孩子,即使在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也要曉之以理,循循善誘,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

兒童電視孤獨癥,簡單地說就是兒童因看電視而引起的孤獨癥。患有這種孤獨癥的兒童不愿離開電視機,對其它活動都不感興趣,不愿活動,吃飯也不香,不愿和別人說話,還不停地模仿節目中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把自己當作劇中人,能將節目中的情節背得爛熟,并文不對題地用于日常生活中,有的還出現自言自語等反常狀態。這類患兒性格孤獨、怕羞,缺乏生活經驗和常識,缺乏學習能力,不能適應社會...
孩子對父母的過分依戀表現為“纏人”,不愿獨處。其原因大致如下:
1、性格弱點造成這類孩子對家長有依賴心理,缺少自信心,獨立性。
2、家庭影響。有些家庭,父母經常發生口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壓力,害怕失去父母(特別是母親),因而總愛“纏人”。
3、父母教育觀點、態度不一致,一方教育,一方袒護,容易形成孩子的依賴心理,認為反正有人袒護,總愛纏著袒...

兒童天性好動,大部分健康的孩子都存在貪玩的毛病。對孩子的貪玩家長不要過分心急,當孩子貪玩影響了正常學習及生活時,家長則需要進行干預。
一般引起貪玩的因素有如下幾個方面:
1、兒童多動癥。這種孩子表現為整天動個不停,但興趣愛好不持久,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久,行動沒有計劃性和目的性,做事有頭無尾,不能有效地約束和控制自己。“小兒多動癥”應由專業醫生認定...

媽媽常會因為抱著寶寶睡覺而弄得腰酸背痛,認為這是疼愛寶寶的做法,為此心甘情愿。雖然我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過,抱著寶寶睡覺不利于寶寶睡眠,這一次,小編還要告訴各位爸爸媽媽,在寶寶的生長髮育過程中,脊柱會逐漸出現三個生理彎曲,如果媽媽長時間用不恰當的抱睡姿勢會影響寶寶脊柱發育,造成脊柱受傷彎曲,寶寶容易駝背。沒經驗的新媽媽可要注意了!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習慣于凡事都為孩子考慮的周全細致,認為寶寶永遠都需要自己悉心照顧。但是在孩子3歲以后,孩子會經常要求“自己來”,并拒絕家長的幫助,這對于孩子來講并非壞事。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講,“自己來”標志著寶寶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和增強;從教育的角度講,“自己來”有益于寶寶獨立自理的培養及自信心的培養。那么,如何因勢利導把寶寶的意向“自己來”...
當代教育學家普遍認為,沒有健康的人格,就沒有優秀的人才。幼兒期是人格形成的初始期,家庭、社會、群體給孩子的每一個烙印,都會對成年后人格的確定起到重要的作用。進行幼兒期人格訓練,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進行。
1、爸爸媽媽首先應當尊重幼兒的人格。爸爸媽媽要和孩子平等相處,多用“商量式”,少用“命令式”,多鼓勵,少指責,避免當眾批評甚至打罵孩子,堅持正面教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