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生理期總是痛到懷疑人生?專業解析經痛的兩大類型成因,完整解析症狀表現,更針對「會不會影響生育」、「生產後能否改善」等常見疑問提供醫學解答。
💡經痛類型與成因解密
台灣女性約有7成經歷過經痛困擾,根據醫學分類可分為兩種型態:
原發性經痛
好發於年輕族群,統計顯示約43%~93%青少女有不同程度的經痛,其中近四分之一可能痛到需要請假休息。疼痛通常在初經後6-12個月逐漸出現,主要成因是前列腺素分泌失衡,這種荷爾蒙物質會引發子宮劇烈收縮。
繼發性經痛
常見於30-45歲女性群體,多是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發炎等婦科疾病引起。當子宮內膜組織長在子宮外層,經期時這些異位組織仍會出血造成刺激;骨盆腔長期發炎則可能形成沾黏。另可能因子宮肌瘤或避孕器引發疼痛。雖然治療需針對根本病因,但與原發性經痛症狀管理方式相通。
🩸經痛症狀全解析
- 疼痛可能在生理期報到前24小時開始,持續約1天半
- 腹部像被重擊般的絞痛感,可能擴散到下背與大腿內側
- 伴隨頭痛、腹瀉、脹氣、情緒起伏等全身性不適
- 陰道部位可能有墜脹疼痛感
🤰生育相關QA
經痛會導致不孕嗎?
取決於疼痛根源!子宮內膜異位或骨盆腔發炎可能造成輸卵管堵塞,自然受孕機率確實會下降。建議有嚴重經痛困擾且計畫懷孕者,應盡早尋求婦產科醫師協助評估。
生產後經痛會減輕?
臨床研究顯示,不論原發性或繼發性經痛,生產後約六成女性疼痛頻率與強度皆有改善。這可能與孕期荷爾蒙變化重置體內前列腺素調節機制有關。
寶寶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