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後期胎動頻繁正常嗎?醫師教你如何正確計算胎動次數

到了孕期最後階段,許多媽咪發現寶寶胎動依然頻繁,不免擔心是否正常。其實每個寶寶都有獨特活動節奏,學會正確記錄胎動次數才是關鍵!

從懷孕7個月左右開始,我的寶寶胎動就特別活躍,經常在肚子裡翻身踢腿。現在距離預產期只剩1週,傳說中胎動減少的狀況卻沒出現,這樣真的沒問題嗎?

孕媽媽居家記錄胎動

媽咪首先要瞭解,胎動頻率和強度因人而異,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活動模式。如果長期保持相同頻率的頻繁胎動,通常不必過度擔心。孕中期開始,醫師會建議從30-32週起每天固定時段記錄胎動次數,這是監測寶寶健康狀況的重要方式。當子宮內缺氧時,胎動變化往往是最早的警訊。

孕後期胎兒活動示意圖

關於胎動次數標準,雖然常看到「每小時3-5次」的參考值,但多數媽咪專心計算時,都會發現數字超過這個範圍。關鍵在於掌握寶寶的日常活動基準,如果某天的胎動次數與平時平均值相比,增減超過50%,就應立即到產檢醫院檢查。

進入懷孕後期,隨著胎兒長大、羊水量逐漸減少,寶寶的活動空間確實會受限。這時感覺到的胎動強度可能比中期減弱,但總體活動次數通常不會有劇烈變化。

產檢諮詢胎動狀況

提醒各位準媽咪,與其糾結胎動頻繁與否,更重要的是建立專屬寶寶的胎動日記。選擇3個固定時段(例如三餐後1小時),記錄每小時活動次數,連續紀錄才能掌握真正規律。當出現異常變化時,這份記錄將幫助醫師快速判斷狀況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