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必知:脊柱裂的3大類型解析與治療方式,產檢關鍵看這裡!

各位準媽咪注意囉 脊柱裂是胚胎時期神經系統發育異常的特殊狀況,透過常規產檢就有機會早期發現 這篇文章完整解析三種類型差異,幫助孕媽們了解新生兒脊椎發育的關鍵知識

什麼是脊柱裂?

脊柱裂是神經管缺損的一種表現,台語俗稱「開背脊」 主要是寶寶的脊椎骨在發育過程中閉合不完全,造成脊髓或神經發育異常

脊柱裂示意圖

通常會在孕中期透過常規超音波或母血篩檢發現異常,寶寶出生後則需要X光或MRI進一步確認 根據統計數據,每萬名新生兒中約有6.3例會出現這種狀況

三大脊柱裂類型差異解析

🌀 隱性脊柱裂(最常見)

  • 外觀可見皮膚特殊徵兆:小凹窩、色素沉澱或局部毛髮增生
  • 多數沒有明顯症狀,但內部可能有脂肪瘤或神經黏連問題
  • 可透過X光確認,無症狀者不需特別治療

🌀 脊髓脊膜膨出(最嚴重)

醫療示意圖
  • 背部出現囊狀腫塊,內部包含神經組織
  • 常合併下肢麻痺、排尿障礙或行走困難
  • 八成會併發腦水腫(腦脊髓液循環異常)

🌀 脊膜膨出(最罕見)

  • 囊腫內僅有保護膜,破裂風險較高
  • 神經損傷程度較脊髓脊膜膨出輕微

醫療處置方式全攻略

新生兒照護

針對不同類型的處理原則

  • 重度類型:出生48小時內進行修復手術,配合復健治療計畫
  • 腦水腫併發:需裝置引流管調節腦脊髓液壓力
  • 突破性治療:目前已有少數胎兒期手術成功案例

貼心小提醒 孕期的葉酸補充與定期產檢非常重要 如果超音波發現異常狀況,建議與醫師進行專業諮詢評估後續處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