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產全解析|什麼情況需要人工催生?醫師教你掌握關鍵指標

當產程進展不如預期時,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人工催生。本文詳解三種常見催產方式的使用時機、操作過程及注意事項,幫助孕媽咪理解醫療處置的必要性與風險評估。

什麼情況下需要催產?

當自然產過程不順利,例如產程進展緩慢、子宮收縮頻率不足或強度不夠,導致子宮頸擴張速度過慢或無法有效推送寶寶通過產道時,醫師就可能介入進行催產。

產程監測示意圖

通常進入第一產程的活躍期後,若子宮頸擴張速度未達每小時半公分,醫護人員就會啟動催產評估。部分醫療院所則以每小時1公分作為標準界線。不過每位媽咪的生理條件不同,重點在於產程是否保持「穩定進展」——特別要注意,子宮頸從閉合狀態擴張到5公分所需的時間,遠比從5公分擴到10公分來得長,這是因為隨著宮縮強度增加,擴張速度會自然加快。

影響產程進展的因素包括:

  • 寶寶胎位不正
  • 子宮收縮力道不足
  • 媽咪骨盆結構特殊或空間較狹窄
  • 產婦過度緊張導致荷爾蒙分泌失衡

當醫師判斷延滯的產程可能危及母嬰健康時,就會啟動催產程序。

催產素注射法

催產素點滴治療

這是常見的催產方式,醫師會透過靜脈點滴注入人工合成的催產素(Pitocin),並透過精密輸液泵控制劑量。

醫護團隊會從低劑量開始逐步調整,目標是達到每10分鐘3-5次的有效宮縮頻率。實際用藥量需綜合評估宮縮進展狀況、子宮敏感度、子宮頸擴張程度及妊娠週數等變因。需特別注意的是,若出現下列情況代表子宮過度刺激:

  • 10分鐘內宮縮超過5次
  • 每次宮縮持續超過2分鐘

此時醫師會立即調降劑量或暫停給藥,必要時搭配其他藥物幫助子宮放鬆,待狀況穩定後重新調整適合的催產素劑量。

人工破水催生法

人工破水操作示意

在特定情況下,醫師可能建議採用羊膜穿刺術人工破水來加速產程。這項處置的利弊目前在醫界仍有討論——優點在於可能縮短產程、減少催產素需求;缺點則是可能增加感染風險或導致臍帶受壓。醫師會根據子宮頸擴張程度、胎兒下降位置、是否需要胎兒監測及產婦感染風險等條件進行評估。

實際操作時:

  1. 媽咪需採生產姿勢躺在產檯上
  2. 醫師使用無菌長柄鈎針伸入陰道
  3. 精準刺破羊膜囊讓羊水流出

過程中多數媽咪會感到不適但未必劇痛,破水後宮縮強度通常會增強,建議運用產前課程學習的呼吸放鬆技巧。若疼痛難以忍受,可立即向醫護團隊要求疼痛緩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