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早產怎麼做?孕媽必讀的產兆辨識與新生兒照護指南

孕期未滿37週出現異常徵兆怎麼辦?專業解析早產臨床症狀判斷要點、醫療處置流程與袋鼠式護理實施方式,幫助準爸媽從容應對特殊狀況。

早產臨床徵兆辨識

若在懷孕37週前出現以下任何狀況,請即刻前往醫療院所檢查,這可能是早產前兆:

  • 陰道分泌物明顯增加或質地改變(如水狀、黏液狀或帶血絲)
  • 出現少量出血或點狀出血
  • 下腹部出現類似生理痛的規律悶痛
  • 每小時宮縮超過4次
  • 骨盆部位持續增加的沉重壓迫感
  • 突發性腰背酸痛(尤其原本沒有相關病史)
孕期檢查示意圖

部分症狀可能與正常懷孕表現相似,但寧可謹慎處理也別錯過黃金時機。越早發現異常徵兆,醫療團隊越能及時提供有效處置。

醫療處置流程解析

當醫師確認早產徵兆後,通常會安排住院觀察並進行完整評估:

  • 胎心音監測:追蹤宮縮頻率與胎兒心跳
  • 檢測是否破水
  • 尿液培養分析與子宮頸分泌物採檢
  • 胎兒纖維連接蛋白(fFN)檢測
醫療團隊討論

不同週數可能採取差異化處理:

  1. 34週前:若未破水且無感染風險,醫師會盡力延遲分娩時機

  2. 34-37週:依個案狀況選擇等待自然產程、引產或短暫安胎,通常會配合抗生素預防感染

滿34週後的早產兒存活率高,雖然可能需要短期入住保溫箱觀察,但多數能健康成長追趕足月寶寶。

早產寶寶特別照護

當寶寶需入住新生兒加護病房時,這些準備能幫助家長穩定心情:

  • 預先記錄想了解的醫療問題(現況評估與未來發展)
  • 主動詢問袋鼠式護理實施時機(各醫院標準不同)
袋鼠式護理示意

袋鼠護理操作要點

  1. 寶寶僅穿著尿布,用薄毯覆蓋背部保暖
  2. 讓寶寶直立貼在雙乳之間的肌膚上
  3. 透過呼吸節奏與體溫建立親子連結

即使需要使用維生儀器,這種親密接觸仍能促進寶寶發展。研究顯示早產兒透過熟悉媽媽的氣味與心跳聲,能有效提升生理穩定性與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