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真正愛孩子,從學會感受孩子的感受開始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是本能,但很多父母卻不重視愛的表達方式,即不會施愛,因此孩子得到很多愛卻體會不到多少愛,讓很多父母一聲嘆息:身在福中不知福。

      心理學上有一個投射效應,講的是每個人都會下意識的從自己的主觀體驗出發,從而有意無意忽略其他人的感受,以自己的感覺推度別人的感覺,誤以為別人的感覺與自己一樣。受這種思維的影響,很多父母往往只關註自己的體驗,而忽略孩子的感受。造成父母行為會與孩子的體驗相沖突:“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殊不知真實的情況則是“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多猙獰。”

      我要爬樓梯:孩子正在呼赤呼赤地爬樓梯,父母出於安全考慮,趕忙喝止他。父母的體驗是,爬樓梯危險,稍不小心就會磕得鼻青臉腫,我得阻止他、保護他,我這是對孩子好,是對孩子的愛;孩子的感受則是我要探索,我要釋放自己的活力,我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卻遭到父母的否定。於是父母的愛與孩子的體驗之間發生沖突,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因此父母付出得再多,孩子也不會領情。“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壑?”當父母發出這樣的疑問的時候,不應責怪孩子的不懂事,也不要寄希望孩子將來會理解,要首先反省自己,要明白沒有人喜歡被否定的感覺,我們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心理學研究表明:獲得他人的承認,尤其親密關系人的承認,是孩子建立自信,提高自我價值認同感的重要途徑。而孩子得到的認可,並不是他能做出多大的成就,完成多大事情,最主要的僅僅是認可他的感覺、他的感受,僅此而已。連認可孩子的感覺這麽基礎的事都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為孩子付出大把的金錢,買學位房、送早教機構、買高檔營養品、參加興趣班,又有什麽意義?


      檸檬味的茶水:有一次我們到朋友家做客,他們家有一位四五歲的小蘿莉,朋友泡好茶放在茶幾上,小蘿莉自己圍著桌子玩,我們叮囑她小心茶水燙著,然後就到陽臺欣賞朋友的盆栽。過了一會兒,小蘿莉端著茶水顫顫悠悠的寄到我面前。我趕緊道謝,誇獎她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還沒喝就聞到一股檸檬的清香,飲後卻又苦又澀。我笑著問朋友,“妳什麽時候喜歡檸檬茶了?”朋友困惑地說:“這是我們老家自己炒的正宗綠茶啊。”我尷尬的笑了笑,朋友覺得不對勁,也嘗了一口,大怒:“××,妳往茶水裏倒什麽了?是不是倒進洗潔精了?”看著孩子怯怯的樣子,我們都明白了,我趕緊拉過孩子問:“××,妳是不是覺得檸檬味很好聞,想和叔叔一起分享?”小家夥點頭應是。“謝謝××,妳真是一個熱情好客的好孩子。可惜洗潔精真是不聽話,辜負了××的一片心意,要是它既好聞又好喝該多好呀。”從那以後,我成了小蘿莉最受歡迎的客人。因為我感到了她的感受,即這麽好聞的東西一定也很好喝,我要把它跟客人們分享。自始至終,沒有一句批評,既維護孩子熱情善良、樂於分享的品性,又讓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一開始就不問青紅皂白,上來就批評,肯定也能糾正孩子的錯誤,但一起喪送的還有孩子的熱情好客,孩子的樂於分享以及孩子的想象力。


      餐巾紙:有一次我跟客戶一起到漁家大院吃海鮮,點菜之後老板在後廚忙活,老板娘在收拾其他客人用完的碗筷,他們家小胖子在一張小桌子上寫作業。客戶想多要點餐巾紙,就喊了一句“老板,再來點餐巾紙。”小家夥看到爸爸媽媽都在忙,就放下筆,跑到櫃臺幫我們拿餐巾紙。沒想到遭到他媽媽的大聲喝斥:“××,寫妳的作業去,這些事用不著妳做。”孩子一臉不悅回去繼續寫作業。小胖子想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活,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盡自己的一份孝心;而媽媽的想法則是孩子只要認真讀書,這就足夠了。於是,孩子的孝心被忽視、被否定,孝心的成長受到挫折。很多父母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但人到老年卻晚景淒涼,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始作俑者恰恰是他自己,只是他不知道、不理解而已。


      在幼兒園挨打了:一個小孩在幼兒園裏,不僅玩具被小夥伴搶走了,還挨了打。他媽媽知道後非常的生氣,嚷嚷道:“妳怎麽不告訴老師或者打回來?!”孩子受了欺負,受了委屈,他需要的是從媽媽這裏得到安全感,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顯然這位媽媽不解風情,沒有感受到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麽,反而給出了進一步破壞其安全感的方法。試想,孩子受欺負,說明他本身就出於下風,不論是打回來還是告訴老師,都有可能遭到報復,遭到進一步的傷害,這麽簡單的問題,怎麽那麽多家長想不明白?遇到這種情況,只需要給孩子一個擁抱,引導孩子傾訴出內心的委屈,並適時加以鼓勵,這樣就能幫助他從恐懼中走出來,並幫助他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在外受小夥伴欺負,在家得不到家長的理解,這樣的孩子真可憐。


      古人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想說的則是“己之所欲,亦勿施於人。”否則就會如同拎著豬頭登三寶,付出不少卻討不到好。只有學會感受孩子的感受,學會認同孩子的感受,才能讀懂孩子,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