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糾正任性與固執

“媽媽,給我巧克力!”
“下樓的時候不是剛吃過嗎?再吃牙會壞的。”
“我就要,就要!”小林跺著腳嚷起來。
“鬧,要鬧你爸爸回來又該揍你了。”
媽媽雖這么說,還是轉身取了一塊巧克力遞給孩子。不料,小林把巧克力一摔,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媽媽無奈地將糖盒送到孩子面前,小林這才破啼為笑,抓了一把跑出去了。

看來,這孩子的任性與固執不是一般水平的。可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兒童的心理分析:

小林是奶奶帶大的,奶奶家只有這么一個孩子,爺爺和奶奶將他視若掌上明珠,有求必應,慣得沒樣。快兩歲時,小林的爸爸說,男孩子這么嬌慣,以后能有什么出息?夫妻倆便將兒子接了回來。但是爺爺奶奶總舍不得孫子,三天兩頭過來看看,小林想買什么玩具,爸爸媽媽說不買,可爺爺奶奶一來就掏錢。小林好吃零食,不正經吃飯,爸爸媽媽說限制一下零食量,爺爺奶奶見了還不高興。孩子現在更有主意了,你說他,他就鬧,有時一鬧一兩個小時,氣得他爸爸沒少揍他,可揍他也不起作用,挨打時,還硬著小脖子嚷嚷,真拿他沒辦法。

看來,小林的任性、固執同溺愛放縱和成人對其教育的不一致有關。任性的孩子,長大了就可能發展為剛愎自用、鉆牛角尖的人,由于固執,他們很難與人和睦相處。因此,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糾正他的任性與固執。要讓孩子知道,人生活在社會中,是需要有所限制和約束的,只有具有自我約束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當然這是大道理,對孩子則應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小林而言,首先就是要糾正溺愛與放縱,糾正成人對他教育的不一致。小林的父親應與爺爺奶奶認真地談談,相信爺爺奶奶為了孩子的成長考慮,會有所改變的。

媽媽的高招:

在孩子表現出執拗時,父母可先采用轉移的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玩水,你可以告訴他,天冷,玩水容易感冒,咱們出去打球好不好?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呢。孩子可能就會高興地放棄玩水的念頭而跟隨大人去打球。

轉移的方法收效不好,孩子糾纏不休時,可以采用“暫時不去理他”,父母可視情況采用沉默和“禁閉”兩種形式。沉默是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也不去注意孩子,哪怕孩子趴到地上也當看不見,或當孩子鬧得兇時,用神情制止。沉默具有一定的威懾力,孩子看鬧了半天,引不起父母關注,就會偃旗息鼓。

假如沉默仍然不起作用,就可以將門帶上,讓孩子獨處一會兒。當然,屋里不能有危險品,也不要有能使孩子玩的東西,以防懲戒作用將被削弱。孩子在屋里哭鬧,父母不要理他,孩子鬧一會兒感到沒趣,就不會那么固執了。“禁閉”的時間不要長,父母的態度要顯得堅決,這樣才會有好效果。當然,在這之后,還是要跟孩子講清為什么不能那么做,父母不同意的理由,讓孩子明白。

采用“暫時不去理他”的方法,不能面露關切,孩子常會偷偷觀察大人的神色,父母一會兒看他一眼,面露焦慮,孩子會哭鬧得更兇。父母如果不理不睬,孩子一會兒就會“雨過天晴”。

賞罰并用也能起一定效果。當孩子任性胡鬧之時,給孩子兩種選擇,一種是不再鬧下去,將得到某種獎賞;一種是鬧下去,會受到處罰。孩子在聽清兩種結果后,通常會放棄吵鬧以獲得獎賞。這時父母要抓住時機給孩子講明道理,讓他明白,正當的要求,父母會同意,不正當的要求,鬧也是沒用的。

不過應注意的是,有些時候,孩子表現出“固執”不是性格問題,而是正常的反應。如果孩子什么事情都總是順從,不未必是好事。“固執”是孩子有主見的表現,如果孩子在理,就應該讓孩子勇于堅持。有些父母總是將自己的意志當做“絕對真理”讓孩子服從。如果孩子“不聽話”就要“治一治”,這對孩子的心理發育也是不利的。如果孩子不是經常胡鬧,當他表現得特別固執時,父母就要分析一下為什么,并根據情況加以肯定、誘導或制止。這樣孩子才能明事理、有主見、自信自強、堅毅不拔。

哪些“固執”行為是可肯定的呢?首先,是孩子的正當行為被忽視或粗暴干涉后出現的執拗行為。例如,孩子正玩得興頭上,父母不由分說,拽上就走,孩子就可能會哭鬧著不愿離開。孩子也有自尊心,不尊重孩子自然會受到孩子的反抗。當孩子正玩時,父母可告訴孩子快該做什么事了,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也可以把將從事的事與孩子的游戲聯系起來。如,該睡覺了,帶上娃娃一起睡。

其二,是孩子認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確的時候,會執拗地“堅持真理”。孩子小,分辨事物的能力還弱,此種情況是難免的。比如,平日家中來了客人,孩子拿糖果招待,會受到贊揚,但如果忽然來了一位患糖尿病的人,就會拒絕吃糖,孩子可能不理解,硬是讓客人吃。這時,只要給孩子講清原因,讓孩子去拿些瓜子招待客人,孩子就會興沖沖地當小主人的。

其三,是父母本來答應做而違約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得很固執。做父母的在答應孩子前,應該考慮好可行性,不要糊弄孩子,也最好不要因故違約。如果發生變化,要向孩子解釋清楚,這也是對孩子守諾言、講信用的一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