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延遲滿足”的三個技巧

提到延遲滿足,必然要提到心理學經典的糖果實驗。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做了一個軟糖實驗:實驗者給一群4歲孩子一粒糖果,說:”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能堅持等我回來后再吃,那就會得到兩粒糖。”說完,他走了。有些孩子很快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堅持等到實驗者回來,當然,他們得到了許諾的兩粒糖。
之后,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研究,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發現在4歲時就能夠為兩塊糖果等待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較高的效率及較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夠更好地應付挫折和壓力,并且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普遍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而那些沒有抵御住誘惑的孩子,抗挫能力、自控能力較差,在壓力面前不知所措,做事效率較低,自信心和責任心都不強。
自控能力日漸弱化
現在的社會,生活節奏飛速加快,物質上又迅速發展,這一切讓我們日常生活的很多要求都能夠得到即時滿足。現在的孩子,還能體驗到我們小時候得到新玩具、新衣服、新學習用品的欣喜嗎?還能像我們小時候那么珍惜嗎?可能基本上不會了。這是社會的進步,但確實也反映了今天的幼兒,在自我控制能力上遠遠不如上一代。
有研究人員重復了20世紀40年代的自我控制實驗,實驗者讓孩子做在他們這個年齡段比較困難的事情,比方說靜止站立。20世紀40年代的實驗里,3歲的孩子做不到,這可以理解;5歲的孩子可以站幾分鐘;而7歲的孩子,基本可以做到要求站多久就多久。2001年的重復實驗,5歲的孩子就像20世紀40年代3歲的孩子,而7歲的孩子表現和20世紀40年代的5歲孩子差不多。
小技巧學起來
很多父母從字面理解”延遲滿足”,認為延遲滿足,就是拖延滿足孩子的要求,或者對孩子的要求提條件。比如有的媽媽說,你想玩賽車,就必須先做某件事;或者,你要好好吃飯,吃完了才抱你。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情感上有要求,我們應該即時滿足吧?孩子有合理的要求,我們要即時滿足吧?為什么要故意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呢?”這些都是對延遲滿足的誤解讀。
延遲滿足是孩子的一種能力,是控制自我欲望的能力,也許我們把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說成培養自我控制的能力,這樣,父母就不再會出現概念的混淆和困惑了。那么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
技巧1:通過社會情景提高孩子自控能力
只要有社會活動,孩子很小就能學習等待和克制自己。比如在幼兒園,如果一個孩子正在玩一個玩具,另一個孩子也想玩那個玩具,怎么辦?最初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會去搶。這時候老師強調:”我們要輪流玩玩具。輪到你了,你才可以玩。”對于會說話的孩子,老師還會說:”不要搶,請用語言來要求。要等著輪到你才可以玩。”玩滑梯的時候,幼兒要學習游戲規則,要想大家都能安全地玩,必須按順序,不能搶或推。多在這樣的情景里,講明原則,規范孩子的行為,能培養孩子的耐心和等待的能力。
技巧2: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其延長等待時間
要理解幼兒的自控能力比較弱,有時候孩子控制不住,不要指責他們,要想辦法幫助他們提高自控能力。家長可以幫助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教孩子分散注意力的技巧。比如過圣誕節的時候,禮物早早就包好放在圣誕樹下,可是要等到圣誕節那一天才可以拆禮物,孩子必須要克制住馬上拆禮物的欲望。家長要理解他們的心情,可以事先給一個禮物,至少可以占據他們的注意好幾天,或者可以每天數一數禮物的個數,可以搖,可以研究包裝紙,只要不把它們拆開。分散注意力可以幫助孩子延長等待的時間。
技巧3:合情合理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
現代生活的快捷和便利,往往讓父母能夠馬上滿足孩子的需要。如果父母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那么就會成為孩子的奴隸,即使忙得四腳朝天也不會讓孩子得到一半的滿足。父母有求必應,造成孩子產生欲求過分。欲求過分有兩層含義:
1.欲求的對象過分。剛買過一個玩具,還想再買一個。
2.欲求的時間過分。不管什么需求,一旦產生必須馬上滿足。對孩子的有些要求,我們可以通過和他們講道理,讓他們學會等待。比如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想要個新書包。父母是立刻給買,還是說:”你要過兩周才上學。這個周末學習用品全部會打折,等這個周末我們一起去買書包吧”。
綜上所述,父母還是得合情合理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不要一味地順從、遷就。其實現在的孩子,不缺少被立刻滿足愿望的機會;而現在的父母,則需要一些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智慧,相信延遲滿足能讓孩子將來獲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