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培養孩子既規則又自由的策略

既規則又自由的好習慣
在幼兒園里,樂樂拿著一塊積木主動對琳琳說:“你跟我一起玩吧。”琳琳說:“我不想跟你玩,我想跟悠悠玩。”樂樂接著做她的思想工作:“我會搭水立方,你來看。”琳琳不為所動:“我不去。”樂樂有點不高興地說:“你不跟我玩,我自己玩。”樂樂便自己到建筑區專注地搭起奧運場館。
一會兒后,琳琳邊哭邊對老師說:“悠悠不跟我玩,我要他跟我玩。”老師問悠悠怎么回事,悠悠說:“我已經有朋友了,她再進來,這里就待不下了。”老師勸琳琳到其他區域去玩,琳琳還是不愿意,哭著說:“我就要跟悠悠一起玩!”
從這個普普通通的生活場景中,我們可以發現琳琳和樂樂有著不同的生活處事習慣。
琳琳是一個有自由意志的孩子,她想做什么事情就要做什么事情,然而不會考慮別人的興趣和需要,也不會用變通的辦法動員別人或者調整自己的心理,不能達成目標就生氣懊惱;樂樂也是一個充滿自由精神的孩子,他向別人主動發出邀請,并想辦法爭取對方的合作,然而并不強迫對方,如果不能達成目標,他就調整自己的心理需求,使自己的快樂遭遇挫折也不打折扣。
在生活處事習慣上,兩個孩子的根本區別在于,琳琳自由過度、缺乏規則,樂樂既有規則又有自由。
規則與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天平
★“自由過度”導致孩子任性放肆
嬰幼兒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特點,如果一切都順應他的本性,會導致為所欲為的傾向。孩子長大后產生的許多不良行為習慣,如好動、不服管教、攻擊性強都與父母過度順應孩子的自由需要有關。自由過度實際上就是放任縱容,對培養孩子的社會性和責任心是不利的,使孩子“長”不出個性卻“長”出任性。
★“規則過度”導致孩子缺乏個性
有的父母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認為聽話的孩子讓父母省心,很少惹出麻煩事兒來,這種觀念多表現在控制欲望比較強的父母身上,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維的依賴性比較強,害怕嘗試新事物,而且調整情緒變化的靈活性比較弱,這將影響孩子的創新意識與個性成長。
培養孩子既規則又自由的教育策略
沒有規則的自由是放任,沒有自由的規則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現,理想的狀況是把握好規則與自由的張力,這樣的孩子既有責任心,又有開拓性。
1.自然后果法
有一種規則是自然法則,孩子經過親身實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將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并體驗適度的不快和痛苦,規則意識才由此建立起來,這叫“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要求父母不能包辦代替孩子承擔行為責任,把孩子罩在一個絕對安全的保護傘下;也不是說父母就撒手不管,讓孩子自作自受。
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孩子先承擔行為后果,再對他講明道理。例如:孩子吃飯挑剔,家長不用跟在后面喂,而且不到下頓吃飯時間就不給他吃,用饑餓法則培養孩子的飲食習慣;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不要對他反復嘮叨發脾氣,如果他錯過學習時間、看電視或者做游戲的時間,家長不要給他彌補,用“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自然法則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自然后果法使孩子在自然環境中體驗:真正的自由精神是尊重自然法則的自由,不是隨意妄為的自由。
特別提醒:如果孩子的行為將導致長遠后果,近期不容易看出結果,則不宜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坐姿不端正、握筆不正確等等。
2.人為后果法
很多情境不能運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孩子橫穿馬路,不遵守交通規則,其后果相當危險,這樣,使用人為后果法就是大量而經常的了,把它與有意懲罰相區別,就會套用得更加科學。
★人為后果從錯誤行為中延伸出來,有意懲罰與錯誤行為不直接相關。
榮榮喜歡坐在低矮的露臺上邊玩邊往樓下看,雖然有欄桿,但看著還是很危險。媽媽給他設定了人為后果:要么在地板上玩,要么下樓到院子里玩,這兩個規則要求都與孩子的錯誤行為直接有關。
有意懲罰則是打屁股、罰站等與錯誤行為沒有直接關聯的方式,反而讓“屁股”和“腿”成了替罪羊,這是從“負面教訓”了孩子,孩子從中只明白一個道理,如果做某件事情,屁股會受罪;為了保護屁股,以后不要做那件事。人為后果則是“正面教育”孩子,孩子懂得兩個道理:做某件事情是不符合規則的,應該怎樣做才是符合規則的。
★人為后果關注的是現在,有意懲罰關注的是過去。
有一次,媽媽帶穎穎到同學家里玩,已經很晚了,該睡覺了,穎穎還不愿意走,最后媽媽強行把她抱回家了。第二天,穎穎提出還要到同學家里玩,有意懲罰的教育方式就是你昨天表現得不好,今天不帶你去了,人為后果的教育方式則是提前預防,約法三章,媽媽說走的時候得走,不能像昨天一樣又哭又鬧地不走,否則下一次媽媽就不帶你去了。
可見,有意懲罰具有報復性,人為后果則具有建設性。
★人為后果的態度是溫和而堅定,有意懲罰的態度是厭煩和粗暴。
使用人為后果的父母比較冷靜和理性,規則底線不動搖,但是對孩子的說話嗓門不大,語速不急;有意懲罰則表現出不耐煩、生氣甚至怒氣沖天或粗暴無禮,但是效果并不見得好。
3.選擇權限法
讓孩子既遵守規則又放松自由,父母可以從改變說話方式做起,讓孩子學會“做選擇題”,訓練有素的“超級孩子”也將學會參與設計“選項”,并從中提高自己的自由能力。
大多數孩子都喜歡玩電話,但是當大人需要接打電話的時候,孩子的游戲就具有干擾性了。當你正在接聽一個電話的時候,孩子一會兒要摁鍵,一會兒拽你的衣服,一會兒制造出各種噪音,你會怎么辦呢?
習慣于批評和懲罰方式的父母要么把孩子訓斥一頓,或者“啪”一下打在孩子摁鍵的小手上,后果將變得更加糟糕,“兩敗俱傷”——孩子哭了,家長生氣了,電話也不愿意打了。
尊重孩子自由的媽媽將出這樣一道選擇題:“媽媽打電話的時候,你可以做三件事,要么安靜地呆在這個房間自己玩,要么到另一個房間,要么等媽媽打完電話你再打,你要選擇哪個?”如果孩子選擇前者,卻仍然打擾你打電話,你就請對方暫等一會兒,把孩子抱到另一個房間,他不愿意也不行。這樣他就明白,要享受與你呆在一起的自由,就得尊重你打電話的自由。
選擇權限法尊重和征求孩子的意見,兼顧了孩子的自由精神和規則意識,因為選項中包含了孩子除了不能做某事以外,可以做的很多事情,暗示了孩子在不侵犯別人自由的同時可以享受的自由很多。而直接命令孩子做其中一件事是比較武斷的,孩子可能恰恰不愿意做那一件事,如果他提出要看電視、吃東西、玩某個玩具,反而豐富了選項內容,你給了他自由,自己也有了打電話的自由,這不是兩全其美的事嗎?
選擇權限法使父母把自由民主與堅定規則有機結合起來,孩子學會選擇則是自由精神和遵守規則的有機結合。長期與孩子這么打交道,有助于孩子形成既規則又自由的習慣。
總之,培養孩子的良好個性離不開規則和自由,父母一定要注意在生活中多培養孩子的各種既規則又自由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