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看完《灰姑娘》,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南瓜車、水晶鞋、仙女、王子……這也許是每一個女孩心中都有的一個童話夢。俊美的王子深情地望著自己心愛的“公主”,然后輕輕地一吻。停!說到這,如果你經常出入電影院的話,我想你一定猜到今天和你討論的話題:沒錯!和灰《灰姑娘》(Cinderella)有關。不過,我們不說《灰姑娘》那唯美夢幻的浪漫結局,而說一說那悲傷的開始——Ella媽媽的離世。
媽媽的話,灰姑娘一直記得!
Ella從小有個幸福的家庭,擁有充滿歡樂的“城堡”、夢幻般的“動物園”、深愛她的爸爸媽媽,還有爸爸出差后贈送的“神秘禮物”!

如同快樂永與悲傷作陪一般,反轉就此開始:媽媽的突然病倒,令Ella在我們看來,變成了一個可憐的孩子。而媽媽留下的,除了見到王子的那件”粉色連衣裙”,就只有一句——“堅強勇敢,仁慈善良”。(have courage and more kind)

就是因為這樣一句話,Ella一直堅信著。她堅信生活總是美好的,就算繼母和她的兩個女兒“強勢”進駐她的歡樂“城堡”;就算爸爸在外出差病逝,她再次失去親人;就算繼母對她百般刁難與屈辱;就算她再也收不到爸爸的“神秘禮物”;就算此時的Ella變成了灰姑娘(Cinderella)。媽媽的話,她一直記得!也正是因為媽媽的話,灰姑娘找到了屬于她的王子。

我們真的沒有學習過如何面對“死亡”
和灰姑娘一樣,親人離世的消息讓我們猝不及防。或許,我們還沒有灰姑娘那么幸運,能夠有媽媽的叮囑陪伴。有多少人還沒有和我們說再見,就已經再也見不到了。但是回想起來,我們似乎真的沒有學過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甚至“死亡”成為了誰都不愿觸碰的話題。
·8歲孩子得知人會生病、會死,心情低落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葉女士的兒子今年8歲,讀小學一年級,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因為讀書多,總會提出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昨天吃晚飯時,他突然問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葉女士說,這讓她還丈夫無言以對,“兒子氣呼呼地說,你們不說我也知道,人遲早要死的,所以人生也沒什么意義!”兒子還說,電視里講,人老了會死……這讓他們很驚訝,很擔心。
吃晚飯,媽媽收拾碗筷時,兒子又纏著爸爸問同樣的問題,正看電視的爸爸有些不耐煩,直接說:“人遲早都要死的,死了就沒了。”“那我死了以后,不會重新再造一個我出來嗎?”兒子又問,爸爸點點頭,沒想到兒子突然大哭起來,心情很低落了,說上學也沒意義了,看書也沒意義了,做人也沒意思了。

就是在這個避諱談“死”的國度,我們身邊有多少人因為親人的離世、害怕死亡而開始消極抑郁,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或許,是時候該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正視“死亡”了。
小測試:你面對挫折承受力有多強?
你是一個跋涉在沙漠中的探險者,當你因為缺少進食而出現幻覺時,耳邊出現了一段旋律使你重新在迷幻中清醒,你認為那是一首什么旋律呢?
A、清新的童聲清唱
B、充滿異域風情的老者哼唱
C、悠揚的笛子吹奏
D、極富節奏性的銅鈴聲
測試結果:
選擇A:你的承受力為竹竿級別。面對挫折,你像一個無所適從的孩子,不善于去拆解堆積在你眼前的層層狀況,其實,你完全可以擺脫這樣的自己,只是不敢踏出直面挫折的第一步而已,趕快加油改變自己吧!
選擇B:你的承受力為光柱級別。在別人眼中,你沒有承擔重任的能力。如果不趕快學著去建立起面對挫折的信心,那么你將永遠活在被挫折追跑的世界中。
選擇C:你的承受力為鋼鐵級別。生活中你是百憂解,工作中你是百事通,因為當你面對挫折時,那種堅毅的信心,能夠支撐起一切困難。
選擇D:你的承受力為無形級別。你不滿足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你更喜歡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只顧自己的未來,而去影響到他人哦。
死亡教育究竟是什么?
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可以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使人們思索各種死亡問題,學習和探討死亡的心理過程以及死亡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為處理自我之死、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我們究竟要不要接受“死亡教育”
面對不少孩子對死亡的疑問,爸爸媽媽總是用回避、美化或是欺騙的方式來解決。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死亡教育呢?搖籃網《育兒心里有數:孩子要接受“死亡教育”嗎》截至目前的調查結果顯示,其中77%從未聽說過“死亡教育”;71%認為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會給孩子產生消極反應(如恐懼與驚慌、心里陰影等)或不確定死亡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只有29%認為死亡教育可以給孩子帶來積極反應,讓孩子懂得生命的意義,學會珍視生命。
如何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1.嬰幼兒期(0-4歲)
對于剛剛學會吃喝拉撒和說話的孩子們而言,很難給孩子解釋“死亡”。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也可以把死亡比喻為人生很厲害的病,救不活了,要離開很長一段時間了,家里有老人去世時,就可以這樣告訴他們,讓他們對死亡有個粗淺的認識。
2.幼兒園+學齡前(4-7歲)
別不相信!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他們已經慢慢學會思考,這時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并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人有本能對危險認知的能力,國外也曾做過實驗,把嬰兒舉到懸崖邊時,嬰兒的心跳明顯加速,但這些生理反應不足以保護孩子的安全。孩子們對許多潛在的危險是沒有認知的,比如孩子們走到河邊,知道河水很涼快,就會慢慢往河中間走,但孩子并不知道河中間很深,很危險,然后就溺死了,把危險教育做好,孩子看到河水就會恐懼,就不敢往河中間走。
所以這個階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安全,要告訴孩子,危險的東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險,都要說清楚。
3.學齡期(7-13歲)
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成年人一樣有悲傷的情緒,會思考,會判斷,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什么?這時,家長就不能拐彎抹角,用比喻舉例混過去,應該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
“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不過,家長們切記,和孩子們表達“死亡”的言論時,千萬不要去嚇孩子,不要讓他們對死亡產生過度恐懼感。
海外育兒:國外是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
在中國,死亡教育極度缺乏。我國沒有關于死亡教育的書籍,學校也沒有開展關于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課程。在對111位喪親人士的調查中發現,逾七成面對失眠、健康變差等問題,82%人于親人去世后常感孤獨寂寞,三分一人更透露曾有自殺念頭。那么國外是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呢?
1.美國
美國是死亡教育的發源地。到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學校實施死亡教育的課程。在“死亡課”上,曾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會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么事,并且讓他們通過表演的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凄涼感覺等。對于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會直截了當地回答;孩子們還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到郊外專為絕癥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院,把花瓣輕輕撒向臨終者的床榻,微笑著目送他告別人世。美國有一本書叫《一片葉子落下來》,發行量已經超過1800萬冊,非常適合3歲至9歲的孩子。這本書從一片葉子由春天的綠,到夏天的最為生機盎然,到秋天的紅橙,最后枯萎,離開樹枝,歸于大地的過程。告訴孩子,死亡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與平靜,我們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我們應該像那片葉子一樣,因為自己曾經是樹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驕傲。
2.英國
在英國,英國皇家學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機構,開設了遠程教育課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臺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學習專案,健康教育的標準也包括了“死亡和喪失”課程,為年齡低至11歲的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有關的課程。教育部門認為,這門課程將幫助孩子們“體驗同遭遇損失和生活方式突變有關聯的復雜心情”,并且學會在各種“非常情況下把握住對情緒的控制力度”。
總結:汶川地震,那無疑是一場世紀災難。我們看著電視、聽著廣播、瀏覽著網頁,似乎眼中的世界都變成了灰色的。在那一時刻,如果說死亡教育的真正意義是什么?那就是活著。為活著的親人活著、為逝去的親人活著、為愛我們和我們愛的人活著,更為了自己而活著,但是要活的精彩,活的快樂!因為,你可能永遠也無法切身體會到,你對于親人而言,是多么重要!讓孩子懂得敬重生命,懂得每個人都是家族生命鏈條里的重要一環,這就是“死亡教育”,亦是“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