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請允許!寶寶爭搶是游戲一部分

同伴關系對于小孩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到了2歲左右,你會發現孩子很容易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爭搶”的行為,這對他們來說更多是游戲的一個組成部分。一些家長對于孩子的爭搶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受欺負,其實正是在這樣的行為中,孩子不斷地調整自己的交往模式,最終獲得更多的社會交往技巧,并因此變得更富有團隊觀念。
正反案例大PK
樂觀派:“被欺負沒關系”
“吃虧是福嘛。孩子被欺負了,我一般只會事后幫他做思想工作,不會出手相助的。”網友“心路歷程”說,“大人幫小孩子,大人很沒有形象可言。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家長寶媽。她認為,以成人的強勢來幫助自己的孩子,會讓孩子有依賴性,從而把大人當做危險的保護傘。
“小時候,我也欺負過別人,也被別人欺負過。算是扯平了!哈哈”某爸爸說,他對孩子之間的打鬧一事,看得很平常。以前自己還小的時候經常與玩伴的打鬧,現在反而覺得某些小孩太“安分”。
憂心派:見不得孩子吃“眼前虧”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家長持完全相反觀點。“我的兒子也3歲,很乖。別人要是打他,他就白挨打了,我能不幫嗎!”玲玲家長說。
“如果是平白無故地欺負,我肯定受不了。孩子老是受同齡人欺負,也會有心理陰影的。”家長吳小姐認為,不能讓孩子吃“眼前虧”。這種情況下,她會適當地責罵一下欺負人的小孩,讓他知道錯的同時也能給自己的孩子一些安慰。
專家觀點:
1、經歷爭搶才會懂得分享
現代的“421”家庭結構,使得大人們有點過分“寶貝”家中的小孩,這樣小孩很容易形成隨心所欲的“自我中心”心理定勢。“你吃吧,媽媽不吃”家長一味地為孩子著想,主動給孩子最好的,使得孩子非常缺乏分享和爭搶的機會。
正是因為沒有爭搶的經歷,孩子便難以形成分享的意識。沒有捍衛過自己所有權的經歷,也就不能設身處地去理解和尊重別人的感受。只有擁有爭搶和分享體驗,孩子才能逐漸體會到堅持和放棄,遺憾和滿足,才能積累到自主自決的經驗。
2、獲得認知、解決問題的機會
有時候孩子之間因為一個玩具出現爭搶行為,一旁的家長總是很及時地勸阻:“寶寶乖,讓對方先玩”另一方的家長回應“寶寶快說謝謝”孩子之間的矛盾就被雙方父母解決了。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自行解決,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也不懂得自己處理。
爭搶、推搡作為孩子游戲中的一部分,在與其他小朋友不斷地交往接觸中,他會慢慢地獲得認知,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主動地不斷調整自己和他人的交往模式,最終找到適合的方式融入小團體生活。缺乏爭搶經驗,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教育缺失。
給家長的兩個建議:
1、做好安全保護工作
平時若帶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家長不妨站在不遠處關注孩子的行為,確保他的活動安全。如果孩子在玩耍中,使用一些危險物品進行打斗,或是可能做出傷害行為時,家長就應立即出面制止。
如果只是一些小爭執或者推搡,不存在危險的情況下,家長可以“靜觀其變”,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去應對、解決。
2、爭搶游戲的角色扮演
除了和小朋友之間的爭搶,家長還可以主動在家里通過游戲來培養孩子的這種意識。家長在這個“搶東西”的游戲中,家長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小編認為,家長不妨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來扮演不同的角色。
孩子性格不同,對待方式也不同
面對柔弱孩子,家長演弱者
如果你家寶寶比較內向,在幼兒園玩玩具經常是“被搶”的一方,那么家長在游戲中則應扮演弱勢一方,讓孩子在爭搶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在爭搶到手的成就感中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從而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要注意的是,家長并不是一味地讓孩子“贏”,最好是偶然強勢一下贏他幾次,讓孩子能夠明白爭搶東西的較量過程中,可能有成功,也可能有失敗。孩子在輸贏的過程中增強抗挫折能力,那么即使在真實生活場景中遇到情況,也能不屈不饒地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并坦然地接受失敗的斗爭結果。
面對強橫孩子,家長演強者
面對自己強橫、外向的孩子,家長就應該要轉換角色了。家長不妨多扮演一下強勢伙伴的角色,讓孩子多輸幾次,這不僅有助于打消他的“囂張氣焰”,而且能讓他體驗到被搶的滋味,從而學會換位思考理解“被搶人”的感受。家長也要適當地讓他們贏幾次,有助于維持他的心理平衡,不然其他小朋友就很容易“遭殃”,要承受強勢寶寶的怨氣了。
爭搶行為是每個孩子的必經階段,家長要持積極的態度加以正確的引導。家長在爭搶游戲的過程中如果角色扮演得好,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受挫能力,也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