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萬圣節—陪孩子一起享受恐懼來襲!

孩子的世界中,總有著許多讓他們感到害怕的東西。做為他們的父母,你們是選擇讓他“躲避恐懼”,還是“挑戰恐懼”?其實,很多時候,讓孩子正視恐懼,讓他們的世界增加恐懼這一元素,會更加繽紛!萬圣節,讓我們陪孩子一起享受恐懼來襲!
10月31日:小鬼當家狂歡夜
孩子們縱情玩樂
這一天,孩子們都會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著一盞“杰克燈”跑出去玩。傳說有一個名叫杰克的人非常吝嗇,因而死后不能進入天堂,而且因為他取笑魔鬼也不能進入地獄,所以,他只能提著燈籠四處游蕩,直到審判日那天。于是,杰克和南瓜燈便成了被詛咒的游魂的象征。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是孩子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是孩子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
不給糖就搗亂
萬圣夜的主要活動是“不給糖就搗亂”(TrickorTreat)。孩子們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鈴,大叫:”TrickorTreat!”(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制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整袋整袋的搬回家。“TrickorTreat”游戲起源于愛爾蘭,后來這一習俗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商家或家庭的“TrickorTreat”游戲。怎么樣?很刺激很好玩吧?
各國孩子都鬧騰
美國:Halloween可以說是美國兒童最喜愛的節日之一了,而且基本上孩子是“主角”,節前,小朋友們忙于制作各種南瓜燈和用品,家長采購糖果巧克力和點心,布置奇形怪狀的“鬼屋”,有的人在家門口掛上蜘蛛網、骷髏和怪獸等,但是見了感覺滑稽多于恐怖。
日本:在大阪的街頭、商鋪早就為迎接萬圣節換上了新衣。各種鬼怪造型的裝飾和布景時刻提醒著人們:萬圣節要來了!在“萬圣節前夜”,不少潮爆的青年男女紛紛裝扮成巫婆、鬼怪乃至超人。
中國:適合孩子們玩的萬圣節活動有化裝派對、英語故事表演、討糖果親子游戲、畫臉譜、寶寶制作南瓜燈展等。不少幼兒園里也開始熱鬧起來,把“過節”當成一種最輕松、效果最好的教育活動。
分析:我們為什么越怕越開心?
越恐懼越快樂
每年的這個時候,身邊就充滿了吸血鬼德古拉、科學怪人、女巫、幽靈和妖精——好萊塢更是常拿他們來嚇人,就算不是萬圣節也很需要他們。然而,人們為何喜歡追求這種體驗呢?最新研究發現,主要因為人們能夠同時體驗到兩種極端的情緒,最恐懼時也最快樂。當經歷這些“逼真的恐懼”時,小孩會大哭,成年人則尖叫,當我們感到害怕時,我們的身體會自動觸發“戰斗或者逃跑”的反應,分泌大量腎上腺素;當大腦意識到這些“逼真的傷害”沒有危險時,這種腎上腺素的沖擊會是令人愉悅的。
“一旦恐懼在這一刻(你意識到那是只塑料蜘蛛的時候)被消除,那么反應的過程可以是非常有趣的體驗,許多人享受控制恐懼的感覺,讓心中充滿恐懼再把它消除,那是一種和電影一樣的虛構狀態。”
——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院的神經系統科學家基·安·森斯說。
“來自扁桃腺和荷爾蒙活動的反映和恐懼反射之間有直接的聯系,你會感到心率加速、血壓升高,口干舌燥、汗流浹背并急欲逃離。一些人因為這種恐懼而變得軟弱無力,一些人因此做出適應性反應,例如打電話報警。”
——在亞特蘭大的Emory大學研究恐懼的生物學原理的凱瑞·雷斯勒說。
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
惡搞文化違逆中國文化
“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娛樂模式都可以復制,在中國流傳的,在“敬鬼神而遠之”的中國文化中,“鬼”是忌諱,死亡更是一種禁忌。人們還不習慣跟“鬼”開玩笑,更不習慣活人“裝神弄鬼”。”——劉湘寧(四川大學宗教學博士)
“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在《論語》中明確告誡弟子:“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祭祀文化是中國“鬼節”的文化土壤我們的鬼出來的目的主要還是接受人們的祭祀而不是尋找再生的替身,這種信念構成了中西方迥異的鬼文化。”——錢小魚(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
孩子過不過“洋節”惹爭議
劉女士:每逢萬圣節,不但要給孩子準備服裝、配飾,還得有南瓜燈、糖果等節日必要物品,每次花銷需要300元左右,而且打心眼里不喜歡讓孩子過萬圣節,看到那些類似骷髏的標志或者其他奇裝異服,好奇的孩子總會問這問那,解釋起來實在有些為難。
潘女士:支援孩子接受新事物,這可是個能讓孩子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并無不妥,而且也想跟著孩子一起過節,還幫孩子她選了一套魔法師的衣服。
教育孩子不怕鬼怪
如今的萬圣節,的確是娛樂節。人們說起妖魔一般都有恐懼感,給萬圣節添加娛樂色彩,也是教育孩子不用懼怕什么妖魔鬼怪。孩子在體驗中學會克服恐懼,并且可以學會大膽與人交往。
感受:讓恐懼見鬼去吧
關注孩子們的恐懼心理
一份調查資料表明:正常兒童中,90%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則有7種以上的害怕。怕,已經成了現代孩子的一種心理疾患。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怕”及其對策…
幫孩子戰勝恐懼
孩子的世界中,總有著許多讓他們感到害怕的東西。孩子對一些事物產生恐懼,是其成長髮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種體驗,它的內容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變化。恐懼、害怕是人類為了躲避傷害而表現出的自我防御反應,它不是一種可怕的不良行為習慣,相反有其積極的一面,關鍵在于家長是否能夠正確的認識這個問題。[詳細]
研究兒童恐懼心理教授家變“恐怖實驗室”
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大學心理學教授蔡德的研究課題本是成年人克服恐懼心理的速度,但在萬圣節,兒童成為了他的研究對象。為此,他把自己位于納什維爾的家變成“恐怖實驗室”,而表現勇敢的兒童會得到糖果。“恐怖實驗室”的布置仍以趣味為主,但身為心理學家,他可以通過孩子們的表現分析他們如何應對恐懼。他在“恐怖實驗室”設定了一些“恐怖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戰勝恐懼并得到糖果獎勵。
蔡德認為,萬圣節給人們帶來的樂趣之一就是:可以在受到很好控制的環境中感受恐懼。他說:“人們享受趣味和驚險,但他們實際上置身于并不危險的環境中。”
成長階梯[xiaojunjun53]:用幽默的心態對待恐怖
對孩子來講是一種另類的體驗,像吃怪味糖似的,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鐘糖會變成什么味道。每年一次,把恐怖和黑暗當做一件正常的存在,用幽默的心態對待恐怖,也是一種先人傳給我們的智慧。
早教專家[林怡icekid]:可愛有趣的恐怖游戲更適合小寶寶
嚇唬與被嚇唬的游戲足夠刺激,也能帶給孩子們與其他游戲迥然不同的快感。不過,當孩子心智發育還不夠“成熟”的時候,嚇唬也會給他們帶來陰影,讓他們很長時間陷入恐慌之中。因此,3歲前的孩子在體驗萬圣節恐怖游戲的時候,建議以可愛有趣一點的方式進行比較好。
孩子是最愛過節的,利用節日進行教育是個好方法,過一次節,孩子們可以了解各國的文化知識,還能與朋友分享禮物。對于萬圣節,家長們沒有必要談鬼色變,我家孩子第一次參加幼兒園的萬圣節狂歡夜時,由于從來沒接觸過這種形式的活動,所以玩起來顯得特別興奮,也讓他忘記了這個年齡對”鬼”應該表現出來的恐懼。
結束語:萬圣節,給孩子一個體驗恐懼的機會。我們可以讓孩子通過磨練,培養控制恐懼的能力,驅散害怕的感覺。這也必定會帶給孩子們“不尋常的快樂”和更加豐富的人生體驗。生活中有時需要一些恐懼,否則“太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