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過度戀母

人類戀母是先天之性,特別是在孩子的眼里,母親是寄托、是依靠、是關懷、是保護、是美的化身。但值得注意的是,現代兒童中已出現不少戀母過度面造成心態畸開的事例,而這種現象的出現又往往是母親過度的溺愛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學家認為,小孩子幼兒期戀母視為正常,進入學齡期后,孩子在社會心理發展方面變得上進、勤勉、自信、合作,開始有獨立意識。此時,戀母太過則易造成心理障礙。

由于獨生子女的特殊地位,使許多父母變得神經質,還因為一些夫妻關系不好,或兩地分居,或離異后母親單獨帶孩子,或因為母親曾多次流產、保胎等特殊心境下得子者,使母親產生了心理變態,將孩子當成感情的特殊寄托,當成宣泄溫柔感情的特殊對象,借助孩子的需要,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需要。這是最難改變的悲劇。有的還會延續到晚年,成為“變態婆婆”,把兒子當成感情上的私有財產,容不得他人介入,甚至視兒媳為“敵人”,正是在這種溫存的依戀中,潛伏著孩子心理變態的危機,也是導致孩子不良性格的心理誤區。

常見病態影響如下:

1、造成孩子依賴性變態人格,即:“被動——侵犯人格。”其表現為:執拗,以自我為中心,而且生活能力差、易怒。他們既處處需要父母幫助、陪伴,又要挑剔反抗父母,使父母無所適從;既有幼兒式的感情心理——依戀(被動),又有霸王式的冷酷脾氣(侵犯性),形成了矛盾的雙重人格。這種孩子最難管理,也最難相處。

2、影響家庭關系。許多女性把孩子看得比丈夫還重要,孩子也與父母疏遠,難聽父母的話。受到小小的責備就覺得委屈,搬來母親當“救兵”,夫妻間常因孩子發生爭吵。

3、因過分親昵而喪失孩子氣。母親將業余生活多用在母子之間,使母子關系有時如親密朋友一般,易與外界隔絕,使孩子變態早熟,感情像大人一樣纖細,神經變得十分敏感;而另一方面,孩子對自身以外的真實世界完全是閉塞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之中,自然無法理解同齡的兒童,即使某方面出類拔萃,也決非是幸福的孩子。

4、親昵刺激過多造成神經質,感情豐富而脆弱,不愛活動,對生活不感興趣,易患“抑郁癥”、“孤僻癥”、“社交恐怖癥”等。男孩子戀母過重過久則易失去男性氣質和魅力。由于受母性“同化”太多,易對女性進行模仿,長大后甚至可能發展性變態,且難以適應其它女性。成家以后,幼年在父母面前的表現又是要重演,繼續扮演依賴與攻擊的雙重角色,即“情感上永遠長不大的男孩”。這是女人最怕、最難相處的外強內弱型的男人。

“戀母癥”的矯正方法:

一、母親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變態心理,不要給孩子強化和暗示,即表露出孩子的特殊性、重要性。感情“粘合度”要降低,不要被過去不幸的心理背景所左右,不能感情用事,過于遷就。6-13歲屬兒童的“情感斷乳期”,要及早培養孩子獨立性。

二、分床制:6-7歲開始讓孩子單獨睡一個小床(有條件者可以從幼兒開始),這樣也有助于提高母子睡眠的效果。

三、注意巧妙利用時機培養獨立性:如3歲左右入幼兒園時開始沿用園內習慣:自己吃飯,自己睡覺。上小學開始規定新的獨立生活內容及新的生活方式。利用孩子對新生活的向往,提出要求。

四、培養獨立性和自信心:對于生活中必要的自我照顧小事,要讓孩子自己做,不要總怕做不好,有危險,一看做錯了就插手。要肯付出成長的代價和“學費”,誰都不會喜歡一個生活能力極差的“大小孩”,那樣也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及交往愿望。

五、觀察法:帶著孩子到有教養的親朋好友、鄰居家去走走,利用其信用性戰勝自身弱點,又可擴大孩子交往范圍,轉移和淡化“依戀母親”的情感。與人交往是孩子的一種基本需要,千萬不要扼殺這種需要,局限這種需要。

六、環境療法:把孩子的小房間或小床布置得有兒童特色,有他喜愛的東西、陪伴物,使之喜愛自己的小天地。還有“角色互換法”、“活潑脫敏法”、“厭惡療法”等需要心理醫生用集體療法等方式幫助訓練。

“戀母癥”有一定的“粘合力”,母子難分難解。不下大決心,采取一定方法訓練,是難以奏效的。在實際生活中要因人而異,堅持訓練,不怕反復,直到形成獨立性的新習慣,這也標志著母子心理健康地漸漸成長。

輕度兒童分離焦慮是短暫的正常現象,等新習慣形成后會自動消失,不需特殊訓練和治療。年齡越大越難改正,需要采用一定方法來矯正。